庞智筠将于4月22日至24日在香港文化中心首演最新作品《全院满座》,为了宣传,城市当代舞蹈团特别委约好朋友,草草,撰写一篇关于庞智筠和《全院满座》的文章。草草是一位记者,因为报道需要,常来观看城市当代舞蹈团的演出,却喜欢上庞智筠的小品式舞蹈风格,自此成为现代舞的知音。读了文章,我感觉不但更多了解庞智筠和她的新作品,更重要的,是草草作为一位普通观众,是怎样想的。这对我们将来的创作,也很有帮助呢!跟大家分享草草这篇细腻温馨的文章:
**********************************
草草文章:庞智筠:银幕下的众生相
排练室中,数张櫈子一字排开,男舞者、女舞者,是面向观众的他她,还有她。音乐响起,冷静的节奏反复中,有一种过于理智的冰冷情绪。舞者们还在试验,他们把每张凳子当成一个微小的私密空间,或翻腾跃起,或微小地蠕动身体,直到一个节奏出现,她向前,她也向前,引领着整个视线集中的平面向前推动,然后在编舞的叫停中嘎然停止。
怎么好像又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大概是看完上次的《童话故事未团圆结局》,久久被有些幽怨的情绪缠身,实在会怀念Noel的幽默与洒脱。这次她要奉上自己编导的第一台足本演出,让人期待之余也偷偷期许,舞作能够回归她那招牌的庞式幽默与巧妙编排。Noel无辜地笑了笑:「你看到的这一段刚好有些down而已啦。」
这次的故事,Noel选择的场景,是如碧丽宫般拥有大荧幕的旧式电影院。人们看电影时做甚么的都有,观众席甚至比荧幕上的电影更加吵杂。这样的电影院中,生死契阔都在荧幕上,荧幕下则是细细碎碎的生活百态,各种人物粉墨登场,铺展出让人忍俊不禁的场面。于是观众看台上的舞者,就像看一群正在看电影的人,无数的故事和小心情被浓缩在这封闭的舞台上。
一直觉得,Noel最善于编排这样的情境小品,从《星期一(雨)》、《云想曲》,到《最佳男女主角》、《案发现场》与《童话故事未团圆结局》,她选择的题目往往不是十分分明具体就是十分可亲,庞大叙事与抽象表述似乎不是她那杯茶。她喜欢选择小角度切入,借由类似片段似的情境来营造不同的情感氛围,作品因而显得别致又精巧,十分讨喜又易入口。
她挑选的音乐,也总是旋律好听又有丰富的画面感,极简风格的抽象派音乐就未必是她的首选。她说,也不知道是优点还是缺点,她总是很能跟着音乐,排出一些很「到位」的东西。碰上「意气相投」的音乐,她一听就知道是双人舞还是单人舞,是CCDC舞者林波还是Michael,画面直接生长出来;可要是碰上不来电的音乐,往往思维短路,大呼救命。这次的创作源头,也是来自一年前与某段音乐的惊艳邂逅。当时,她在一张小提琴家演绎的电影音乐专辑中,听到了电影《Modern
Times》的主题曲《Smile》,当下如触电般于脑中闪过一串画面:一个女孩子坐在观众席中看电影,看到某些地方,默默地有些感触。然后,其他观众慢慢进入到这个画面中……而这个画面,正成为了现在整个作品的开场。
Noel说,作为一个编舞新鲜人,她每走一步都要很稳当,选择自己最擅长的形式与音乐,交出令人认可的成绩单,才能抓住下一个机会。实验?当然可以,不过只是占很小一部分,就像这次她让音响师帮她做一段没有音乐、混合各种语言电影对白的声音片段,想要试试除了旋律以外其他声音组合对自己的创作有何刺激,但最大胆,也只敢试三分钟。有趣的是,她在题材的选择上往往跳出这个逻辑。一点都不喜欢侦探故事的她,跑去排了《案发现场》,像模象样之余让许多观众以为她是推理故事迷;现在她要排戏院里的故事,金曲渲染下,诙谐又感人。你以为她是电影狂迷?除了儿时跟着大人一起去大戏院看过电影,现在的她其实长年不入电影院,就算在家中,也是标准「电视儿童」,最喜欢拿着遥控器不停换台,乐此不疲。
What can I say?
错置对于Noel来说,好像才是想象象力和创作力的大爆发。而她还未意识到,这可能也是实验的一种呢。

在古老的电影院里
被尘封的放映机前
黄狄文与杨怡孜留下倩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