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凡夫文章:红花绿叶·要求更高

标签:
舞蹈现代舞文化 |
王梓轩和香港中乐团的合作演出,于上周末(1月21,22日)举行,城市当代舞蹈团被邀请客串演出,以肢体演绎其中数首歌曲。虽然音乐厅的表演空间有限,舞者们未能尽情发挥,不过音乐会里加上了精炼的舞蹈元素,还是让观众耳目一新。
香港著名的乐评人周凡夫,特别为这次中乐团和王梓轩的合作而写了一篇文章:〖红花绿叶·要求更高〗,内容虽然说的是严肃乐团和流行歌手,可也同样合适于现代舞团和商业歌手的合作状态,拿来登录在博客上,和大家分享,也有几张当天演出的照片,王梓轩的歌迷朋友,肯定会喜欢。
*****************************************************************
周凡夫文章:〖红花绿叶·要求更高——歌星乐团演出面面观〗
有人说,大型乐团和流行歌星合作,是红花与绿叶的演出;红花当然是指歌星了,但要有红花的光彩,要能发挥绿叶的效果,那却是较「正常」演出要求更高的事。
职业化的管弦乐团与流行歌手合作的正式音乐会,在香港有记录可查,最早的一次是1982年10月,香港管弦乐团与歌星关正杰在湾仔新伊馆的六场音乐会,幕后策划的大旗手,正是日后投身政坛发展,做过立法会议员和行政局成员的周梁淑怡。
上一世纪八十年代的世界,在欧美和香港,都是古典乐坛与流行乐坛互不相涉,「河水不犯井水」的年代,所以当年关正杰与「港乐」开先河,便成为哄动一时的新闻,同时亦引起好些争议。
事隔三十年后的今日,音乐的界线已越来越模糊,专业乐团与流行歌星合作演出已是惯见平常之事,就歌星和乐团而言,那就更可以说是各取所需的设计;然而,听众的要求已和当年很不一样,无论谁是红花,谁是绿叶,要满足听众都要较过往付出更多。
乐团要找流行歌手,哑剧演员、知名舞蹈家,甚至社交界名人合作,直观的理由是借着合作者的名声号召力,多少能吸引新的观众入场,达到拓展观众的目的;流行歌手、演员、舞蹈家、名人则藉此增添新的经验,接受新的挑战,何况「艺术」往往还能发挥包装功效,能提升身价地位。
不过,今日无论是乐团、还是歌手、演员、名人,在这些「跨界」合作中,大家已不能祇是满足于这种各取所需的设计了,原因是入场的观众,尽管不排除有好些仍然可能是「慕名」进场,祇要目睹偶像出台便会兴奋大叫,管他演的是甚么节目,演得怎么样!然而,更多的入场观众,要看到的是不一样的偶像,要听的是不一样的乐团。
确实,和大型乐团合作,无论是西方管弦乐团,还是中国的民族乐团,「跨界偶像」面对的是「以一敌百」(或近百)的合作压力,即使是视乐团为配角,是绿叶,那仍是色彩无比丰富的绿叶,作为红花的色彩差一点都会被比下去,变得黯然无光,对任何「跨界」合作的偶像来说,这都是很大的功力、实力的考验。
对乐团来说,考验却往往不在于技术难度,而在于演奏态度,切勿轻视看似简单的流行歌曲,虽然编曲者不一定能以之来将大型乐团的性能发挥,但掉以轻心,亦难奏出乐曲应有的韵味,无法发挥绿叶的功效。
一般而言,流行歌曲的旋律结构,都较简单直接,任何人都很容易欣赏,如何才能将之变得丰富饱满,成为色彩丰富的绿叶,将红花的光彩烘托出来,能轻易感动人,那既要编曲家多费点心思去编曲,更要乐团每一位乐手都能专注投入,才能奏出富有感情的音乐,才能感动观众,才能成为不一样的乐团。
今日盲目进场捧偶像者不是没有,但更多的是对演出的乐团,演出者都会有更高的不一样要求的听众,功力不足的歌手,祇是做「大配角」的乐团,都已难让观众满足。此外,歌星与大型乐团合作的演出,在扩音上的要求难度更高,丰富且变化万千的乐团色彩,要能做到既有清晰的层次,又有平衡的效果,那更是歌唱、演奏,和扩音科技高度相互配合的事。
祇有这样,红花与绿叶的光彩才能焕发出来,才能相得益彰,那确是较一般音乐会要求更高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