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编舞家的个性烙印(4)

标签:
舞蹈现代舞文化 |
能够在舞蹈动作的设计中,拥有个性烙印的第三位中国大陆编舞家,其实是一个二人组合:李捍忠和马波。他们都是北京舞蹈学院民间舞系的毕业生,如果不是在九十年代初接触了现代舞的话,就会在中国这片大地上安安稳稳地,在不知那座城市的那所学校里当一对民间舞老师。
李捍忠在1991年以分配工作的身份到了广东现代舞团,马波则在1994年扔下北京舞蹈学院教师的户口和关系,咬着牙跑到广州,当时广东现代舞团的团长还嫌马波体型不够修长,不像‘跳现代舞’的,而不愿意把她留下;好在当时我担任艺术总监,才不理马波的身材样貌合不合中国舞蹈界的审美标准,只是感觉她的肢体深具协调能力、脑子又灵活懂得思考,便招揽马波进了广东现代舞团。
李捍忠和马波于1998年结婚,之前各自进行编舞创作。马波的作品小巧精致,追求细腻的感觉;李捍忠的舞蹈则大开大合,更注重场面的调度和内容的言之有物。他们结婚的那一年,创作了第一部两人联合编舞的作品《不定空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两人变成一个整体,李捍忠里有马波,马波里也少不了李捍忠。
李捍忠和马波的动作个性烙印是从他们合作编舞之后,才渐次呈现。《满江红》、《大放松》、《冷箭》等,可以发现一种在中国舞蹈家里少见的‘倔’的气息。当大陆年青舞者们的技巧越来越高超,又存心展现某种中国审美观里的‘圆’的概念,于是大家都拼命把动作做得又圆又大并流畅顺滑的时候,李捍忠夫妇的动作却越来越充满冷峻的崚角,和突如其来的抑扬顿挫。
我不知道这种动作风格是李捍忠和马波因为要跟当今大陆舞蹈主流拉开距离,而刻意为之呢?还是他们本性在不断的创作中被提炼得更加显眼?近两年来,李捍忠曾经不止一次跟我提起,他厌烦了自己作品中老是似曾相识的感觉,希望能编排一部完全不一样的舞蹈。我对他说:舞蹈家经过锤炼之后而形成的烙印,并不是那么容易去掉的,不过我还是尊重他的选择,而且敬佩他希望打破既定模式的心态。结果李捍忠和马波先后在08年和09年编创了《台前·幕后》和《轻描淡写》。
《台前·幕后》以轻松的手法调笑舞者平常的生活琐事,而《轻描淡写》则以淡然的态度描绘人生中的点滴情怀。有趣的是,李捍忠最后对两部作品都自己承认失败,因为他无法坚持一种不属于自己个性的创作手法,在《台前·幕后》和《轻描淡写》的结束篇章里,都有一大段抑扬顿挫节奏并充满崚角设计动作的舞蹈,风格跟整个作品显得格格不入。当然从整体性来说,两部作品的尾巴都属败笔,可是每次看完节目,我只能偷偷地说:“我最喜欢的,还是李捍忠不用憋着气来创作的那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