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澳大利亚合作《初祭》

标签:
舞蹈现代舞文化 |
北京雷动天下将与来自澳大利亚的艾思普森舞蹈团(Expressions Dance Company)联合创作和演出一台节目《初祭》(First Ritual),时间2010年11月5,6日,地点北京解放军歌剧院。
我早在十年前(2000年)便认识艾思普森舞蹈团了,当时我带领香港城市当代舞蹈团参与以色列卡米尔舞蹈节(Kamiel Dance Festival)的演出,而代表澳大利亚演出的便是艾思普森舞蹈团。在芸芸来自不同国家的舞蹈表演队伍中,澳大利亚的这个舞蹈团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主要是他们的演员有成熟风范,也充满戏剧性,跟咱们中国的现代舞演员强调肢体的灵动性很不一样;当然,城市当代的演出,也给予澳大利亚的艺术家们不少惊喜,让他们第一次感到在亚洲还有相当不错的现代舞,是可以彼此交流的对象。
我和艾思普森舞蹈团的前任艺术总监玛姬·斯茜思玛(Margie Seitsma)于斯时有了惺惺相识的感觉,并在以后的日子里保持联系,包括城市当代被邀请至澳大利亚的比里斯本演出,和艾思普森被邀请至广东现代舞周中演出,都获得很大反响。2009年6月,我带着北京雷动天下前往韩国釜山舞蹈节演出,竟然再度遇上了艾思普森,不过斯茜思玛已经退休,由编舞家娜塔莉·维尔(Natalie Weir)出任了舞团的艺术总监职位。
娜塔莉·维尔是一位出色的编舞家,擅于通过演员的肢体勾勒深挚感情,澳大利亚的演员们在她的调理下,又有了一番不同风貌,而娜塔莉则对中国有着如此优秀的舞者和作品,感到钦羡不已。在韩国釜山艺术节演出后,雷动天下和艾思普森一块聚餐,其乐融融之际,我和维尔决定,要把两个舞团合在一起,好好表演一番。
在经过艾思普森的一番努力下,舞团艺术总监、艺术助理和六位演员终于在10月初来到北京,准备在此生活一个月,并跟雷动天下联合创作和排演《初祭》。此次合作借鉴了前年广东现代舞团与美国珍科丝舞团(Margaret Jenkins Dance Company)的经验——由广东和美国两个舞团合作的《换日线》(Other Sun),在美国上演大获成功,整个《换日线》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由美国舞团创作和演出、第二部分由广东舞团创作和演出,而第三那部分则由两个舞团共同创作和演出;如此在同一台节目里,观众既可以欣赏每一个舞团的独立风格,又可以看见不同风格合作之后的成果,确实是一举两得。
这次北京舞团和澳大利亚舞团的《初祭》,依循《换日线》的创作模式,由娜塔莉编排艾思普森演出第一部分、由李捍忠和马波编排雷动天下演出第二部分,由娜塔莉和我共同创作,并由两个舞团共二十四位舞者演出第三部分。《初祭》的内容由我和娜塔莉共同商讨后议定,希望透过演员的舞姿和舞台上的意象,重塑人类初始文明的仪式文化,并在不同国界的现代艺术家们的关注与碰撞中,赋予这种人类古老活动一种新的内涵与寓意。文化的交汇激发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日常生活的仪式则成为编导关照自我、感知社会的载体。传统与现代、真实与虚幻、个体与世界、生命与精神……就看两个国家的舞蹈家们如何呈现人类的《初祭》。
《初祭》作为2010-2012年中国、澳大利亚互办文化年重点合作项目,得到澳大利亚政府、昆士兰政府、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澳大利亚理事会艺术资助和顾问机构、澳大利亚外交贸易部澳中理事会、澳大利亚外交贸易部澳大利亚国际文化理事会,以及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的大力支持与资助。北京首演之后,2011年9月将前往澳大利亚参加布里斯本国际舞蹈节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