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现代舞的本质——回复网友“秘途”

(2010-05-24 22:26:40)
标签:

舞蹈

现代舞

文化

这是一篇本来想放在评论回应栏里的文字,但因为体积过大,登了几次,都上不了博客的评论栏里,便只有当成一篇文章来发了。(本人是个电脑盲,于此又一明证)。

这篇文字主要是跟一位网友‘秘途’探讨现代舞的传播问题,如果读者有什么不清楚的,可以查阅5月18日的文章“有关评论态度的三点想法(3)”后的评论栏。

 

                                *****************

 

再复秘途:

 

对秘途兄提出的‘抽象’不是现代舞的缺点一说,本人完全赞同。可是秘途兄的另一个观点——现代舞的本质(特点)就是‘抽象’,而‘抽象’成为了传播过程中的‘障碍’,而需要以‘个人魅力’和‘时代精神’来帮助传播——我却有不同的看法。

在以前的回应中,我本来打算提出《复兴之路》作为案例来加以探讨的,可是因为秘途兄在回复中表示没有看过,也不打算去看《复兴之路》;没有看过的作品,自然不能拿来品评和比较,勉强拿来说代表或不代表‘时代精神’,是毫无意义的。所以《复兴之路》里的特质,究竟是否秘途兄所言的‘个人魅力’和‘时代精神’?便也只能揭过不提。而且当时秘途兄的回复中,似乎更着意于讨论现代舞的观众问题,我也便随之。不过现在看来,秘途兄还是愿意就现代舞的特点问题‘多说两句’,我也乐意就此重新展开讨论。

在1999年我写了一篇关于现代舞的立场书,后来我把这篇文章分四天(2009年3月17日至20日)刊登在博客里,其中在3月18日的序言「什么是现代舞」中,就提到「现代舞是以肢体为工具、动作为媒介的艺术,它的内容不落言诠、它的形式不拘一格,拒绝被传统艺术的观点所束缚,更不愿意被人为的概念所规范;它被称为“现代”, 是因为它随着时代的更替而变化;虽然没有固定的内容和形式,它的特徵却显而易见。现代舞的特徵有三:对艺术家个性的发挥、对当今时代的反思、和对原创意味的追求。几乎每一个伟大文明的每一朝代,都有属于自己的“现代”艺术,也就是能充分展示该文明社会中,众多艺术家们的不同个性、时代性、及原创性的艺术。」

如果我提出的现代舞中的‘个性’和‘时代性’,差可比拟为秘途兄提出的‘个人魅力’和‘时代精神’的话,那我对现代舞的本质(特点)的认识,便跟秘途兄有很大区别。我认为现代舞的「形式不拘一格」,「不愿意被人为的概念所规范」,所以我不会说现代舞的特点就是‘抽象’,而且有许多现代舞确实并不‘抽象’,包括秘途兄特别喜欢的作品如云门舞集的《水月》、《行草》、《白蛇传》和《红楼梦》等。

秘途兄认为‘个人魅力’和‘时代精神’可以成为现代舞的创作灵感,并以之作为帮助现代舞除去传播障碍的元素,可是我却认为每支现代舞的特徴,就是具有个性(‘个人魅力’)、 时代性(‘时代精神’)和原创性。当然‘特徵’的意思是,现代舞必然具有的特别徴状,但并不表示其他类型舞蹈,比如民族舞和芭蕾舞的创作,便不能有这些特徴。相似的范例当然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我爸爸是有胡子的,可是有胡子的不一定是我爸爸”,在这个类比中,如果‘我爸爸’是‘现代舞’,则‘有胡子’便是‘时代精神’;现代舞必然有‘时代精神’,但有‘时代精神’的却不必一定是‘现代舞’。

如果上世纪五十年代,荷西·李蒙(Jose Limon)创作的《背叛者》(The Traitor),或玛莎·格兰姆(Martha Graham)创作的《阿佩朗奇之春》(Apalachian Spring)可以具有‘美国一段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那在四十年代初美国纽约出现的大型娱乐舞蹈:雷电城(Radio City)的大腿舞(Rocketts),其实也充分展现了那个美国经济大衰退年代的‘时代精神’!同样理由,中国的《复兴之路》和《红色娘子军》等,虽然在一般国人的眼中不能算是现代舞,但也可以反映当时创作年代(经济腾飞和文化革命)的中国特有的‘时代精神’。

更重要的一点是,‘个人魅力’和‘时代精神’就能帮助‘抽象’的舞蹈的传播吗?真正‘抽象’的舞蹈,比如默斯·肯宁汉(Merce Cunningham)的概念舞蹈,充满编舞大师肯宁汉的‘个人魅力’,其舞蹈中的概念性,更充分展现出美国六十年代抗拒物质潮流的‘时代精神’,但肯宁汉的舞蹈,在美国的艺术圈子里固然被惊为天人,却在美国观众群中的受欢迎程度,远远不及那些不‘抽象’的现代舞作品,如艾文·阿里(Alvin Ailey)的《启示录》(Revelation)或泰拉·霍普(Twyla Tharp)的《摩肩擦踵》(Push Comes to Shove)了。

秘途兄应该都知道并熟悉我在上面提到的舞蹈作品吧!

因此我认为作品能否得到更多人欣赏,不在于有否‘个人魅力’或‘时代精神’,更没有一个必能成功吸引观众,放诸四海皆准的创作方式。当然‘抽象’一定比‘具象’或‘意象’性的作品更难于被多人接受,这是现存于各个社会里的人类惯性思维方式,中国如此,外国也如此。至于当代的艺术家们,为了展现‘个性’,表达对‘时代性’的思考,可以用他自己的方式,或‘抽象’或‘意象’或‘具象’地去创作自己的现代舞,并接受随之而来观众或少或多或更多的结果,便应该是属于艺术家本人的自由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