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

(2010-02-09 18:05:44)
标签:

舞蹈

现代舞

艺术

文化

来自四川的木木在我的博客评论中,提出两个问题,其一:「一直有个疑问,既然艺术是由生活创造的,为什么人在现实生活中老是感觉离艺术很远?是不是因为艺术不像饮食和水那样日日必不可少?」其二:「如果“专业”的舞蹈是脱离生活只存在于一个幻想的精神层面,那它就是没有市场的。所以一直很佩服杨丽萍,她的舞团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组成,却是最有感召力的艺术呈现。」

木木提出的问题,反映了她对艺术上的思考,其实并不需要我去做什么解答,不过从她跟别人分享的感想中,窥见今日人们对艺术的态度,已经跟艺术的本质越来越远,而她的问题,也让我心有所感,可以把自己对艺术的一些看法,跟大家分享。

首先,为什么「人在现实生活中老是感觉离艺术很远,是不是因为艺术不像饮食和水那样日日必不可少」?这个问题其实透射出两个层面,第一,到底艺术是不是真的跟生活密不可分?第二,如果是的话,则今天人们感觉离艺术很远,中间出现了什么问题?

在早期人类的思维里,可能根本不会问艺术和生活的距离很远这个问题,因为人有生命,人的感情和感觉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把感情和感觉表达出来,是生活中自然不过的事。不但西方哲学家如帕拉图、阿里士多德等对之有所研究,并把这种人类自然的感情和感觉流露方式分成七大艺术门类:诗歌、音乐、舞蹈、戏剧、绘画、雕塑、建筑,而中国先贤们也在两千多年前便把人类的生活和艺术之间的关系,清晰地表述出来,如诗经毛诗序里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又礼记正义说:「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可是这种早期人类最自然不过,如呼吸、如饮食般表达自我的艺术,在今天社会里,变得跟人的距离越来越远;曾经对人来说,是日日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今却被阉割掉,以致如木木般的要问:「为什么人在现实生活中老是感觉离艺术很远?」在木木的感慨里,折射出一个更迫切的问题:今天人们感觉离艺术很远,中间出现了什么问题?

这个迫切的问题,其实在木木的第二个感慨里,已经不经意地解答了。她说:「如果“专业”的舞蹈是脱离生活只存在于一个幻想的精神层面,那它就是没有市场的。」原来在许多人的心目中,艺术跟人的关系,是以有没有‘市场’来作评价。大概有‘市场’的,就跟人的距离近,没有‘市场’,就跟人的感觉距离远吧!

杨丽萍的舞蹈,比如《雀之灵》和《云南印象》,当然很有市场,可是这跟杨丽萍的舞蹈艺术价值没有什么关系。如果一个人跑去跟杨丽萍说,你的舞蹈是真正的艺术,因为它很有市场,那杨丽萍将会很不爽。杨丽萍在编创脍炙人口的《雀之灵》的时候,只是凭着自己对自然的喜爱,而身心投入于把自己变化成一只孔雀,可以说是她的一个纯粹幻想精神层面上的创造。在杨丽萍创作《雀之灵》的时候,她才不理会什么是‘市场’呢!

只不过当杨丽萍的舞蹈经过专业人士的包装、宣传、推广后,获得许多观众的喜爱,于是便有了市场价值。一些舞蹈家,跟杨丽萍一样地用心去编创作品,也是经过包装、宣传、推广后,票却卖得不好,那只能说那些作品没有市场,跟舞蹈家是不是‘脱离生活只存在于一个幻想精神层面’没有什么关系。

如果说用「地地道道的农民」贴近生活,就是「最有感召力的艺术呈现」,那有太多艺术作品上的例子无情地证明这个说法的谬误。比如张艺谋的电影《活着》和《英雄》,前者是地道的小人物生活,后者是虚构的幻想故事,从市场角度来说,《活着》赔本,《英雄》却赚大钱,我们只能说,《英雄》有市场价值,而《活着》没有,跟作品的艺术价值无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