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蓬蒿剧场

标签:
舞蹈现代舞文化 |
雷动天下主办的「北京舞蹈向前看」将于3月初在蓬蒿剧场上演。对我来说,北京的蓬蒿剧场是首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合适「小剧场」演出的场地。
十多年前开始,北京开展了如火如荼的「小剧场」运动,许多具有实验性的戏剧在黑盒子般的剧场里上演。这些剧场地方不大,观众席一般只能容纳五十到一百五十人左右,虽然每次的观众人数少,可是也因此没有太大的票房压力,年轻人可以放胆在这些剧场里尝试新的表演方式,为首都的艺术观念带来很大冲击。
首都剧院小剧场是北京第一个开展「小剧场」运动的地方,其后中央戏剧学院、朝阳区文化馆、国家话剧院等相继拨出黑盒子般的场地,建立可以提供给「小剧场」演出的空间。以前我在北京现代舞团工作(2000年至2005年)的时候,曾在当时舞团的洋桥总部投资建设了一个表演场地,也是以「小剧场」的观念形式运作,在其中创制了不少有意思的现代舞节目。
不过这些专门提供给「小剧场」演出的场地,徒有黑盒子般的空间,却缺乏「小剧场」运动中最需要的温馨氛围。也就是说,在黑盒子的空间之外,没有配套设施,让观众在看演出之前或之后,可以轻松地喝杯咖啡,并跟演员或导演谈话交流。
蓬蒿剧场的出现,为我带来惊喜。它的地方小巧精致,位于东城区交道口南大街,东棉花胡同35号,不但本身是由四合院改建而成,周边更遍布北京现今保存完整的四合院,是经典胡同文化聚集区。蓬蒿剧场的内部建筑融合了民国老房子和玻璃钢结构两种形式,整体空间沉静、朴素。我最喜欢的地方,是在蓬蒿剧场内表演区旁的小咖啡馆,在别具心思的装饰下,气氛温暖怡人,平常流连于此,就算不是来看节目,也可以沾染一点低调而充盈的文化气息。
蓬蒿剧场给我的感觉,像极了香港的艺穗会,不只是一个表演场所,更是一个思想交流、文化碰撞的地方。只不过香港的艺穗会是外国人聚集之处,每次到艺穗会看节目,总是说英语比说中文多,北京蓬蒿剧场拥有香港艺穗会的环境氛围,却更渗透着中国文化人的味道,最低限度,许多到蓬蒿看演出的外国人,他们说的一口普通话,是在香港的外国人永远也学不来的。
第一年的「北京舞蹈向前看」选在蓬蒿剧场发生,真是最合适不过。剧场只可以容纳九十人,观众在非常近的距离里,检验着年青舞者们的最新创作。对演员来说,在观众的眼皮子底下使劲,是件极具挑战性的事,因为任何一点错误,或缺乏一点信心,都逃不过观众的雪亮眼光。我希望北京的年青舞者和他们的作品,能经得住在蓬蒿剧场里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