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围城》的导演陈德森

标签:
舞蹈现代舞电影十月围城文化 |
2010年的元旦假日,最好的娱乐就是看电影。国内和国际的大片琳琅满目,好莱坞的超级大片《阿凡达》(Avartar)是当然的必看节目,而在香港更有由两位我十分喜欢的演员小罗拔·当尼(Robert Downy Jr.)和朱德·罗(Jude Law)联袂主演的《福尔摩斯》(Sherlock Holmes),和十一位国际知名导演联合泡制的《我爱纽约》(New York I Love You),可以把我的假日休闲时间填得满满。而今年的华语大片也是热闹非凡,《风云2》、《刺陵》、《三枪拍案惊奇》陆续登场,叫人目不暇给。在众多华语片中,我最重视,也最喜欢的一部作品,便是《十月围城》。
《十月围城》有着坚实的剧本,认真的制作和出色的演员,是我近年来看过最优秀的香港电影。有些评论认为电影的故事背景框架不牢固,不能让人信服:孙中山到香港是要跟革命党聚会的,没有理由在香港的革命党人还要大张旗鼓地向民众宣传,惹来清廷的刺杀行动。
而我却认为,当年清政府对革命党恨之刺骨,孙中山跑到那都是被刺杀、绑架的目标,他的行踪在清政府眼里并不是秘密。革命党在香港的聚会势在必行,孙中山不来,变成群龙无首,士气也会大受打击。为此,在香港的陈少白等人大事宣扬孙中山来香港的目的是要见他的母亲,并定下了一条从码头通往孙母家里的路程,从中偷龙转凤,以身作饵,吸引住刺客的目光,争取孙中山跟全国各地潜来香港的革命党义士开会的时间。这是一条巧妙的构思,虽然悲壮惨烈,可是作为一部电影的骨干背景,倒也能自圆其说。
历史上也真有孙中山在香港与各地义士秘密开会其事,只不过聚会地点是在公海上的油轮上,借此避开清政府的追捕。不过,如果当年清政府真有刺杀的计划,就算孙中山躲在公海之上,刺杀队伍还是照样可以执行任务,那油轮上的刀光剑影,可能更是血腥残酷吧!事实是,历史背后的真相,已经无法清晰梳理出来,许多坏节只能用我们的想象力去加以发挥,而电影《十面埋伏》把刺杀的情景从油轮上拉到香港的皇后大道中,一方面把香港和革命的关系拉得更近,而电影中的场景运用更显得心应手,也有更多空间让不同的人物出场,以阐述不同背景的平民老百姓跟革命的关系,也因此提升了观众欣赏电影时的思考层次,是个聪明的编剧手段。
《十月围城》有许多优点,可是吸引我进去电影院观赏的,其实是电影导演陈德森的名字。可能许多观众被监制陈可辛的名字唬住,以为《十月围城》是陈可辛继《如果·爱》和《投名状》之后的另一作品,却其实电影的主要功臣是真正的导演——陈德森。内地和香港的观众可能对陈德森的名字不太熟悉,他最出名的导演电影是1999年的《紫雨风暴》,曾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摄影、最佳剪接、最佳动作设计、最佳服装造型设计和最佳音响效果等五项殊荣,他曾也替成龙执导2001年的电影《特务迷城》,在国际上崭露头角。
可是大家不知道陈德森跟城市当代舞蹈团还有一段渊源:他于1991年正式成为电影导演,处女作是由梁家辉和关之琳主演的《我老婆唔系人》,票房一般,也没有引起观众的注意。在93年的时候,城市当代舞蹈团的董事局决定,以舞蹈团的名义投资拍摄一部关于香港人的电影,到处物色人才。通过著名电影制作人乐易玲的帮助下,请来初出茅庐的黄子华编写剧本,年青又尚未被人赏识的陈德森做导演,拍摄了电影《情人知己》。电影在93年9月16日上演,演员包括梁朝偉,、袁詠儀、黄子华、 羅美薇等,票房不错,也为当时的城市当代舞蹈团积累了一点人气。
我身为城市当代舞蹈团的团长,也算是投资方的代表,经常跑到拍摄现场关注电影的进度,也对导演陈德森有点了解。感觉他虽然年纪轻轻,却沉稳细腻,在局促的条件下还是能有条不紊地把工作完成,而且平时待人处事,成熟周到,而对电影的细节上,又常有独到的见解,执着于电影剧本中许多意蕴内涵的发挥,这种书卷气,在以拍摄商业电影的导演群中,实在难得。
这次听说陈德森花了十年的心血,拍成了《十月围城》,镜头与镜头之间,依稀看见十六年前那位儒雅而执着的年轻人,在那里指挥若定,而电影出来的成绩惊人,也让我宛若得遇故人,心里倍感欣慰,忍不住说一声:陈德森,好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