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印象

标签:
舞蹈现代舞文化 |
2009年12月13日到20日,我被邀请到纽约开会,在会议之间趁着空闲时间,有机会一个人自由地在纽约街头溜达,也尽量利用晚间时间观看各种演出,感觉是像天上突然掉下一个宝贵的假期,因为未曾期待过,所以惊喜加倍。
在我还是学生的年代,纽约已经是国际艺术之都,而且是现代艺术,尤其是现代舞的最重要基地。几乎所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现代舞奠基者,如玛莎·格兰姆(Martha Graham)、多瑞斯·韩福瑞(Doris Humphrey)、汉雅·韩姆(Hanya Holm)等都在纽约工作和成名,而五、六十年代现代舞大放异彩,纽约的大师人才辈出:默斯·肯宁汉(Merce Cunningham)、保罗·泰勒(Paul Taylor)、艾文·阿里(Alvin Ailey)等各领风骚;七十年代的后现代潮流出现,也是由纽约的舞蹈家们如泰莉斯·布朗(Trisha Brown)、露辛达·齐尔黛斯(Lusinda Childs)、罗拉·甸(Laura Dean)等带头起舞;今天许多国际公认的舞蹈大师如皮娜·鲍什(Pina Bausch)、威廉·佛赛(William Forsyth)和林怀民等,都曾花了许多时间消磨在纽约的街头、剧院和排练厅里。
曾经有段时间(八十年代中至九十年代末),纽约艺坛随着美国普遍民间的自高自大,表现得越来越闭关自守,以致发展停滞不前。美国的舞评人和舞蹈家们只把眼睛瞧向自己家里的那些家当,以为纽约便是天下第一,谁知欧洲和亚洲的舞蹈发展一日千里。今天国际舞蹈情势是,欧洲和亚洲的舞者都非常熟悉纽约艺术家们的那几招板斧,但美国的舞蹈家和舞评人却只懂闭门造车,完全不知道欧洲和亚洲也出现了出类拔萃的艺术家,更不要说对欧洲和亚洲现代舞蹈的了解了。
二十一世纪初出现的金融风暴,对美国打击很大,纽约的艺术家们也开始感到资源短缺,观众买不起票而使演出市场大幅萎缩。前几年我每次探访纽约,都感到了当地的萧条气氛。可以说,纽约的艺术家们活得并不开心,为了张罗生计和计划演出而心事重重。不过这种压力也同时唤醒了美国,尤其是纽约的艺术家们的知觉,让他们张开眼睛和臂膀去接触周围的世界。
我觉得,美国人还是比较可爱的。他们可能以前因为生活资源丰富,财大而显得霸气十足,可是也有天真淳朴的一面,尤其是受了教训后,很快懂得自我反省,不会死抱着面子和架子不放。这次12月中重访纽约,一方面临近圣诞节,节日气氛浓郁,同时世界经济也开始谷底反弹,人民对前景信心有点回升,所以纽约街头也显得比往日热闹许多;更重要的是,纽约舞蹈界也有了春天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次有机会观看一些久违的舞蹈团队演出,如艾文·阿里舞蹈团(Alvin Ailey American Dance Theatre)及纽约市芭蕾舞团(New York City Ballet),也观看了百老汇的几部新作品,如《比利·埃尔略特》(Billy Elliot)、《费勒!》(Fela!)等,感觉都还不错,有机会将逐一为大家介绍。
纽约市中心的时代广场
经过大力整修开辟了些行人专用道
显得宽敞许多
路边还设有可以坐下喝杯咖啡的座椅
(这张照片是在10月份跟广东现代舞团于美国演出时偷空去了一趟纽约拍的,于此借来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