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城市当代三十年系列(15)

(2009-05-18 09:01:17)
标签:

舞蹈

现代舞

文化

1985年发生在城市当代舞蹈团的第二件大事,是舞团总部由黄大仙天虹之家的九楼天台搬到地下的四层楼房。虽然是在同一座大厦,但工作环境却大为改善。新的城市当代总部共占地两万平方英尺,也就是约两千平方米,包括了一个二百多平米的排练厅,三个三十平米的小排练厅,还有办公室,储存室及休息室等,和国家资助的歌舞团体相比,自然远远不及,但在香港寸金尺土的地方,能够拥有这么一个家,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城市当代能够从僭建的天台搬进正式的房子里工作,其实还得要感谢香港政府。城市当代舞蹈团的所在地天虹之家是属于我家物业,可在1985年前,物业的地下四层楼房被用作慈善性质的学校校舍。学校的名字是天虹中学,于六十年代末,由我父亲一手建立。他有感于当时的香港教育未能普及,许多穷人的孩子没有机会念书,便把天虹之家的底座四层楼房拨出来作为校址,让黄大仙这个贫民区的孩子们能以比较低廉的学费前来上学。

1985年香港政府终于推行九年免费教育政策,承诺照顾所有居住于香港的孩子们,让他们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一直到中学三年级都可以免交学费。政府因此在全港各个区域遍设学校,每个校舍都设有现代化的课室、体操场、礼堂、图书馆和各类科学教材实验室等。天虹中学至此可以说是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因为穷苦孩子们的教育都有政府照顾,不再需要如这种私人捐献,却设备不足的小型学校了。

有见及此,我在1985年结束了天虹中学的营运,而空出来的四层楼房,本来出租作为酒楼餐馆,又或百货超市,可以赚个近百万元一年的房租,可是想到香港已经有着数之不尽的饭馆商场,可从来没有一个能让舞者们专心跳舞,并比较舒适的排练场所,便决定大动土木,把天虹中学的原址变成城市当代舞蹈团的总部。

我们从天台搬去底层,地方不但宽敞了,也不用每天爬上爬下九层楼,除了节省演员的体力之外,我又决定把地窖里的几个房间打通,开辟为一个小型剧场,并把这个剧场命名为「城市剧场」,原意是给舞团舞者们预备一个演出空间,使他们在没有太大的票房压力下,能够自由进行创作,谁知道这个「城市剧场」对整个香港表演事业发展来说,竟然有着更重要的影响。

其实剧场的空间颇为局促,只能容纳一百五十名观众,天花板只有四米高,每隔不足三米便有一根支撑柱,完全不是人们想象中剧场的样子,可是在八十年代中,香港根本没有太多空间可以让艺术家们进行带有实验性质的演出,「城市剧场」成了唯一容许艺术家们自由创作之地。而且因为剧场是我家物业,不用付场租,便索性免费让香港的艺术家们前来使用,由此吸引了不但是现代舞的编舞家,更有许多戏剧界的人士以「城市剧场」为基地,进行各类型实验创作。

八十年代香港的实验戏剧发展迅速,小剧场演出一个接一个,许多小型剧团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其中「城市剧场」是一个重要带动力量。「城市剧场」催生的香港剧团包括中天制作、沙砖上、赫垦坊、香港聋剧团、绿色剧场、第四线剧社、投影集、赤犊剧团、铿锵剧社、致群剧社、湛青剧社、勾栏演集、传艺剧社、平凡剧社、突破演艺活动团、后台剧团、汇艺、欣实剧团、新一代戏剧社、青木剧社、观塘剧艺团,沙田剧团等,而电影导演方育平、电台节目主持人倪秉郎、韦家晴、作家徐咏璇、黄碧云、电视电影演员黄子华、张达明等都曾在「城市剧场」里投下过一番创作心血。

我还清楚记得「城市剧场」于1986年9月5至7日的开张第一台演出,就是它的老板我自己的节目。节目名字《青蛇》,总长六十分钟,以香港作家李碧华的小说《青蛇》为蓝本,重新演绎一段人蛇恋的故事。李碧华的《青蛇》把一段原本单纯爱情和善恶对立故事弄成情欲翻天,不单白蛇爱上许仙,青蛇和白蛇相恋,青蛇也恋上许仙,最后原来法海这个和尚也看上了许仙,可以说是打破了传统故事中许多阶级与性别的忌讳,而我编创的舞蹈《青蛇》,当然更要把李碧华《青蛇》中的诡异人际关系,推上层楼。在「城市剧场」的《青蛇》里,由我自己饰演青蛇,并情商三位城市当代舞者客串演出,包括娇美的徐蝉容扮演白蛇,俊朗的连必和扮演许仙,而法海这个空门中人却由高大的女舞者刘英扮演。可以想象,这些性别倒错之后的剧场版《青蛇》是个什么样子了。

在「城市剧场」里,我先后以「曹诚渊与朋友」的名义,请来舞团个别演员跟我一同合作,编创并发表以香港作家的文学作品为灵感的小剧场作品,包括李碧华的小说《青蛇》、李英豪的书信文集《给煜煜的信》,胡冠文的纪录文学《在香港长大》及梁家权的报导文学《泥土黎民》,充分满足了我当时年青旺盛的创作欲望,也凭之结识了许多不同艺术界别的朋友。

「城市剧场」轰轰烈烈地坚持了六个年头,在1991年剧场的器材场地损耗过度,需要关闭整理重修,并因为当时香港各大表演场馆都增设了小剧场,提供艺术家们进行各类实验性演出。我感到「城市剧场」像以前的天虹中学一样,基本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便决定关闭剧场,并把空间改装成一大一小两个排练厅,以应付越来越多学习现代舞课程的来自社会各阶层的学生朋友,不过那又是另一章回的事了。

 

城市当代三十年系列(15) 《青蛇》剧照

 

城市当代三十年系列(15)

沙砖上剧团演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