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当代舞蹈团的第五位创团团员是雷佩瑜,香港出生,在香港中文大学美术系毕业,在香港工作了一段时期,更举办过个人绘画作品展览,然后到了美国的大学学习舞蹈。她在1979年拿到舞蹈硕士学位,回到香港,听说我在筹建一个现代舞团,便立约我见面,并毛遂自荐,要求参加舞团。我大喜过望,因为雷佩瑜在参加城市当代的时候,已经是位相对成熟的舞蹈家和艺术家,对舞团的初期建设有很大帮助。
第六位团员来自英国,名字葛雅丽(Alison
Clark),从小在英国皇家芭蕾舞学校学习芭蕾舞,是早期舞团里最具古典气息的一位演员。葛雅丽的丈夫是一位在香港工作的英国会记师,她跟随丈夫居住于香港,并在一些业余芭蕾舞蹈学校里担任教席。她自己虽然很喜欢表演,但她的丈夫却希望她留在家里当主妇,并为家庭生个小朋友。我在一些舞蹈演出的场合里认识葛雅丽,并谈及建团计划,她能够排除家庭压力,参加舞团的建团工作,让我非常感动。
第七位团员是香港的黄爱龄,在1979年建团的时候,她还在中学念最后一年,为投考大学作准备。当然最后她选择了参加舞团而不去投考大学,不过为了完成中学课程,她在第一年的工作里,常常需要舞团和学校两边跑,直到一年后毕业,才正式成为舞团的全职演员。她是舞团的小才女,不但从小学习芭蕾舞,也弹得一手好钢琴,更自己撰写诗词文章,很早便展现了她在编舞创作上的兴趣和天赋。
第八位团员是陈廷安,香港人,中学毕业后,转了好几份工作,都不感兴趣,直到在一些舞蹈工作坊中,学习用身体展现自己,才感到生活有点意义。我在舞蹈工作坊中发现这位年轻人,虽然当时他没有太多舞蹈基础,身体却很有协调性,也深具一种敏感特质,是个可造之才,便邀请他参加舞团。他的父母虽然对儿子参加舞蹈团不以为然,却也没有太多反对,总之他能够凭自己的工作自立就好。
第九位团员是来自澳洲的韦妮嘉(Nicola-Jane
Wright),拥有一头漂亮的金发,白皙的皮肤,团里的男孩子们都私下讨论,认为她是团里最美丽的一位姑娘。韦妮嘉在澳洲学习芭蕾舞、现代舞、爵士舞等,可以说是在建团团员中,涉猎舞蹈类型最广的其中一员。她的父亲是澳洲商人,来香港设立贸易公司,也带着家人定居香港,对女儿能够找到一份她自己喜欢的舞蹈职业,当然大表支持。可是没多久家人因为工作关系,离开了香港,而她为了喜欢的舞蹈和城市当代,还独自留在香港一段时间,帮助建设舞团。噢!城市当代舞蹈团的第一次公演中,黎海宁编排了一支双人舞《少年游》,其中的男女舞伴,便是我和韦妮嘉呢!
第十位团员是王志强,高大威猛,1979年时正在香港教育学院里学习,准备当个体育老师。原来在香港的体育课程里,有六份之一是属于舞蹈内容,王志强从课程里学习了一些现代舞和西方土风舞的基础,并深深爱上了舞蹈这门艺术。他主动找我,要求参加舞团,却希望我能给他三个月时间,完成教育学院里的课程,才全心全意地投身舞团。当时香港学跳舞的男孩子不多,有个高大个要来参加舞团,欢迎都来不及,要等便等吧!
第十一位团员也是香港男孩,名叫连必和,在参加舞团之前,没有接受过任何舞蹈训练。朋友告诉我,有个男孩刚中学毕业,梦想当明星,跑去投考电视台当艺员,却没有被录取,正在彷徨。于是我通过朋友约连必和前来一见,顺便问一下她有否兴趣当个舞蹈演员。结果一见之下,发现他的体质出奇地好,肌肉饱满有张力,样子不算英俊,却很有个性,正是舞台上的好料子。连必和当时也急着找工作,可以减轻家里负担,便误打误撞地成了城市当代舞蹈团的建团团员。当然数年后,连必和的舞技大进,成为舞团的台柱演员,台下更不少粉丝,便是在建团时大家都没有想过的事了。
第十二位压轴团员,自然是曹诚渊了。我既是团长,负责筹措经费,又参与训练、编舞、排练、演出和各类行政工作,生活得异常充实。我们当时不知道,可三十年后的今天,回头看去,也就是这十二个人,翻开了香港现代舞发展的最重要一页。
雷佩瑜
葛雅丽
黄爱龄
陈廷安 
韦妮嘉
王志强 
连必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