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了两部比较满意的电影:《梅兰芳》和《叶问》。两部电影有许多相似的地方,看完后又都让我回味不已,少不得拿着着两部电影纵横里外地比对一下,并不是要评论个高下之分,却可以为自己观赏电影的经验里,加添点情趣。
电影《梅兰芳》和《叶问》分别以两位几乎是同时代的宗师级人物为题材,一南一北,北方的是北京京剧大师梅兰芳,南方的是广东武术泰斗叶问。我虽然对京剧和武术都是门外汉,却对这两门艺术有极大兴趣,在创作现代舞时,或多或少地受过中国京剧和武术的影响,所以早早地就把梅兰芳和叶问两位,列为我艺术生活中的第一线偶像。
梅兰芳如电影的宣传资料所说,是中国第一位登上世界舞台,获取国际声誉的艺术家,他不但把传统京剧里的唱做念打每一方面都发展得淋漓尽致,更撷取外国戏剧的优点,丰满剧本,塑造角色,又把舞蹈融进京剧的表演手段里,充分展示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包容特质。
叶问的名气不如梅兰芳,可他的徒弟李小龙,却是到目前为止中国人中无人能及的超级国际巨星。我是在六十年代末李小龙从美国专程回香港为他的老师祝寿,才知道叶问其人,而在叶问整理发扬的咏春拳中,让我真正感到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却又虚怀若谷的深刻魅力。
电影《梅兰芳》和《叶问》也有许多有趣而可供对比的地方:《梅兰芳》的艺术顾问梅葆玖是梅兰芳的儿子,而《叶问》的武术顾问叶准是叶问的儿子,他们的参与制作提高了电影的权威性,但也一定程度地限制了电影剧本的发展。到底世界上没有那个当儿子的,愿意父亲的形象在大众眼皮下有任何一丝一毫的蒙上尘垢。不过我看电影《梅兰芳》和《叶问》都是大气之作,目的不为揭人私隐,而是借两位宗师级人物的生平,描绘生命中的某些重要信念,我觉得两部电影都能达到这个目标就已经足够。
电影的成功离不开导演的把关。陈凯歌是我心目中中国内地最有文化修养的电影导演,他开山之作《黄土地》中的沉郁风格和对中国传统和现状的反思精神,让我对大陆电影不但刮目相看而且肃然起敬,其后的《孩子王》和《霸王别姬》都让我惊喜交集。不过他也拍过只见金钱堆砌、大而无当的《无极》,和在好莱坞出品的一些如流水作业般的商业片。那些可以被遗忘掉的电影,只能说是一个有着文化理想和功底的导演在这个充满功利性社会里的一重历炼吧!观乎这部《梅兰芳》,在别的导演手中,可能成为一部充满猎奇色彩的传奇故事,却在这里严谨道来,取舍有度,温雅中透着悲天悯人的人文精神,让我对陈凯歌这位中国电影导演中的领军人物,回复信心。
叶伟信的年龄比陈凯歌小,且因为来自香港,没有太多中国内地所看重的文化底蕴,也因此没有文化包袱。我看过他的电影,包括早期的《旺角风云》,和近年的《爆裂刑警》、《杀破狼》和《龙虎门》等,充满能量动感,甚至可以上升至某种暴力美学层次。我喜欢他电影中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没有了陈凯歌的深厚和精致,却换来一份潇洒和自由。当然这种电影可能无法在国际电影节中获取奖项,也不会在社会中引起多大的轰动,却属于一种让观众难以忘怀的类型电影。在电影《叶问》中,导演只摘取了宗师生命中的一个片段,细细道来,不浮不燥,展示了既保持年青佻脱,却开始懂得收敛的心境,正是这种收放自如,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位来自香港的导演。
至于演员,都很好,扮演少年梅兰芳的余少群和扮演叶问的甄子丹,是没得话说。余少群是越剧演员,身上就有那种戏曲艺术的气质;甄子丹的拳脚功夫和外型都有当年叶问宗师的风范,难得他在电影中的文戏都那么到位,看得出他很用心去演好这个角色。许多人批评黎明不像成年的梅兰芳,我却觉得他已经做得很好:他演舞台上的梅兰芳,有梅葆玖亲自把关,那几个惊鸿一瞥的戏曲镜头,有板有眼,不算丢人;他演日常生活里的梅兰芳,在谈吐,节奏,姿态上也表达了宗师的神韵味道。
唯一不足的,是每当黎明穿着西服走动时,身体挺得笔直,双手下垂,大概是要表现宗师的高风亮节和温润谦虚,可是一位终身练功的京剧演员,全身肌肉柔韧刚劲,虽然在规行距步中,也别具独特风姿。这种身体和骨头里的风姿,固然不是黎明这样没有受过训练的人可以模仿得来,就算是戏曲演员,要模仿也是困难。因为越是成家的戏曲演员,身上的气场便越大,个人的风范便越明显,要放下自己的‘份儿’,去学别人的‘份儿’,便更不可能。
少年梅兰芳和青年叶问的时代离我们远,在电影里有更多的演绎空间,而京剧大师成年后的许多音容和生活片段,还活在我们这些仰慕者的记忆中。所以黎明的不像梅兰芳,只能说,是非战之罪。说到底,我认为作为一部有文化份量的电影,《梅兰芳》和《叶问》要做的,更多是彰显宗师们生命里的精神面貌;如果只是要在电影中看演员像不像,那我们举办一个电视模仿秀,便已足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