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晚上,我应北京舞蹈学院的舞蹈学系邀请,在舞院举行了一次学术讲座。结束后有大家自由讨论时间,发现有部分同学挺关注舞团的财务状况,对他们来说,现代舞既然没有太多观众,每次演出自然赚不了钱,可是一个专业现代舞团如雷动天下,要每个月付演员工资,那一年下来,舞团岂不是要亏很多钱?有些记者朋友来做访问的时候,干脆开门见山地问我:「每年舞团要亏损多少?」
朋友们有这些问题,其实是因为他们不明白专业艺术团体的财务运作。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严肃认真的专业舞蹈团,能够长期依靠演出票房收入,就可以维持开支。现代舞团不能,其他的如芭蕾舞团,民族舞团,古典舞团等,每场的演出开支更大,更加不可能单靠演出票房生存。
可能现今中国踏进市场经济,许多朋友以为一切文化产业,就应该朝向市场化运作。一个舞蹈团体的成功与否,表现在舞团有没有市场。而舞蹈的市场就是观众,观众越多,市场便越大,演出就越赚钱,舞蹈才能长久坚持下去。
这种依靠票房赚钱的市场化运作,是表演艺术中的纯商业性行为,而这种纯商业行为是以赢利为主要目的,可以分成两种模式进行:百老汇模式和演唱会模式。
近期中国有许多投资商和艺术家们点燃起一种百老汇狂热,他们以为表演艺术的运作就应该像百老汇的歌舞剧一样,天天演出,天天爆满,门票越贵越好,便是成功,可是他们不知道百老汇歌舞剧的商业运作规则。美国百老汇的一个歌舞剧动辄投资几百万上千万美金,演出中必须有大牌明星挂帅,舞美极尽奢华,宣传铺天盖地。因为投资太大,投资者必须成立一间独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来运作一部歌舞剧,如果这部歌舞剧成功,这个公司的老板投资人可以赚大钱;如果歌舞剧不成功,老板可以立刻结束营业,因为是‘有限责任’,公司可能亏掉所有的投资金额,老板却不用担负个人债务。
明显百老汇运作方式并不合适一个以发展文化为目标的艺术团体,很难想象如果中央芭蕾舞团的某一个作品不受观众欢迎,票房不好,中央政府这个老板便把舞团结束,待有另一个作品的时候,便成立另一个芭蕾舞团来进行演出。如果根据百老汇模式运作,可能全中国今天只能有两个芭蕾舞团,一个叫「天鹅湖芭蕾舞团」,另一个叫「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团」,而管弦乐团也只能有两个:「黄河管弦乐团」和「梁祝管弦乐团」。
除了百老汇式运作外,另有一种更为功利性的娱乐表演形式。这种模式以红歌星演唱会为主,也有一些以明星或走红艺人担纲演出的大型戏剧制作。在这种模式下,公司老板以敏锐的商业头脑和市场触觉,专门挑取有广受观众欢迎的表演艺术和艺人,进行商业包装,然后推出市场。比如香港的耀荣娱乐有限公司和英皇娱乐有限公司制作的天王天后级歌星演唱会,就很赚钱。一个歌手能否在体育馆里开上万观众的演唱会,主要是以歌星的走红程度而定,跟艺术水平没有太大关系。而且在这种娱乐形式的运作下,歌星的表演艺术生存时间很短暂,受欢迎的时候可以星光灿烂,不受欢迎了,便被撂在一旁当垃圾。
许多朋友只看见娱乐模式运作的风光一面,不明白商业功利背后的残酷,甚至跑来问我,为什么不把现代舞用娱乐模式的方法推向市场?我想,如果真的把三个舞团的那么优秀的舞者们大力包装,推出娱乐市场里,应该可以吸引观众的眼球一阵子;不过很快就有别的流行玩意出现,而瞬间万变的娱乐消费市场里,又只是多了一堆叫做现代舞的垃圾而已。
突然想起曾经有一段时间,人们很喜欢玩一种叫做俄罗斯方块的积木游戏,几乎人人手里都拿着一个方块转来转去,但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这些方块突然销声匿迹,没有人再碰这些积木方块。这就是娱乐市场,它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可以是歌星流行榜,可以是电脑游戏机,可以是某一部电影大戏,但我希望现代舞不会掺和进去。
(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