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舞蹈评论」的中国经验

(2008-06-13 08:53:39)
标签:

舞蹈

现代舞

文化

    我认为中国仍然有着比较深厚的文化传统,所以报纸刊物的编辑们还是挺重视有份量的文章,并能够腾出空间发表一些比较长篇的「舞蹈评论」,其中广州的【新快报】和北京的【舞蹈杂志】是这方面的佼佼者。

    【舞蹈杂志】的内容,虽然大部分是歌功颂德式的吹捧文字,但每隔一段时期,便总会有一两篇非常认真的批判现代舞的文章出现。有些内地喜欢现代舞的朋友因为不习惯「舞蹈评论」的思维方式,总感到这些批判文章给他们很大压力。我却觉得刊物的编辑部能够刊登一些真正的「评论」,是一种进步,并主动为文回应这些批判文章。在回应的过程中,也是自己重新整理观点,进行思辩的实践机会,也是「舞蹈评论」真正的价值所在。

    记得大概六年前,有一位记者朋友写了一篇三千多字的文章〖第三只眼看中国现代舞〗登在【舞蹈杂志】,文章中字字辛辣,几乎把好不容易在中国出现的现代舞批判得体无完肤;我花了一周时间,写了一篇五千字,字字斟酌的文章〖回第三只眼〗,从不同的角度反驳了前面文章的观点。我特别高兴北京【舞蹈杂志】能一字不漏地刊登了我的回应文章,证明中国的舞蹈界还有可以真正进行「舞蹈评论」的空间。

    同样地,【新快报】于去年初刊登了一篇针对我的舞蹈作品《大地之歌》而写的,颇为认真的近两千字的「舞蹈评论」文章:〖大地之上,如何跳舞?——四问现代舞《大地之歌》〗。我当然也是抓住机会,很认真地在【新快报】上进行回应,而且在回应中就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论述,竟然不知不觉地写了共八千多字的「舞蹈评论」:〖回答四问《大地之歌》〗。因为文章实在太长,【新快报】的编辑在征得我的同意下,把文章节录后刊登在报章上,而我也得到【新快报】编辑部的同意,把两篇文章完整地登在我的博客上。

    有趣的是,可能当时文章笔锋过于尖锐,有部分人不习惯阅读这种充满辩论式的「舞蹈评论」,更有些人有个错误观念,以为舞蹈创作者的作品出来后,就应该接受批评,不得进行反驳,反驳便是不够谦虚包容,为此在舞蹈圈子中对曹诚渊还滴咕了一阵子。当然我更高兴的是,有许多朋友还是认可了我的回应文章,尤其是支持我的相对严谨的学术为文态度,也希望藉此在内地的舞蹈圈子中,开展真正的可以有对话和讨论内容的「舞蹈评论」氛围。

    我也曾思考过,为什么在内地的舞蹈圈子中,有部分人士对我的「舞蹈评论」回应文章的反应那么大?我想有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是一直以来,内地媒体上发表「评论」的话语权都是操在舞评人手上,慢慢形成一种观念,是「舞蹈评论」属于观看舞蹈的人的专利,舞蹈创作者和表演者在「舞蹈评论」中是被批评的一方,没有讨论、辩论、争论的余地。持这种观点的观众和舞评人不在少数,而他们之所以有这种观点,是混淆了「观后感」与「舞蹈评论」的功能。「观后感」只是发表一下个人看完一个作品之后的观感,每个人都有喜欢或不喜欢的自由,理由也不尽相同。编导和演员看过这些「观后感」,可以作为参考,也可以一笑置之,没有什么太大的压力可言。可是有些舞评人甚至观众写「观后感」的时候,把「观后感」当成「舞蹈评论」来写,不但分析舞蹈的优点劣点,还要站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上去指导舞蹈家们如何编舞;当舞蹈家们以严谨的态度来回应和讨论的时候,却又大惊小怪,认为舞蹈家不应该掺和进这些「舞蹈评论」的空间里来。

    另一个原因,便是舞蹈家们的自身问题。一般搞舞蹈的人,不习惯思考,整天只是在排练室里对着镜子,看自己美不美,连基础的舞蹈理论都没有,更不要说跟别人深入探讨艺术美学或哲学上的话题了。我就认识一些舞蹈界的年轻人,连稍为长一点的讨论舞蹈的文章都不愿意一读,又如何在舞蹈界里创造出一种健康的,可以对话的「舞蹈评论」氛围。尤有甚者,许多舞蹈编导在国家单位里待久了,对他们来说,创作是为领导而创作,如今进入市场机制,创作又要为观众而创作,所以每次编舞,都要到处征求意见,不断修改。今天这位领导说不够红,赶紧加点红,明天那位舞评人说不够黑,快点来点黑,最后作品出来了,被改得面目全非,完全没有一点个人风骨。这种创作状态,说好听的,是听取建议,很有艺术家的涵养和谦虚,对领导和舞评人来说,当然值得表扬;可我看,却是没有了自己的严谨思考,没有了自己的艺术坚持,更没有了跟观众和真正舞评人之间的「舞蹈评论」对话空间,这才是中国舞蹈发展的悲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