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想谈谈关于历史上现代舞的各种流派和技术,前天看见潘少辉在「中国现代舞讯」的一篇文章,很具参考价值,先把它借来,做个引子,也让没有机会收到舞讯的朋友阅读这篇极有份量的资料。
潘少辉:现代舞·现代主义──从葛兰姆到简宁汉的现代舞
对于许多学习过现代舞的人来说,他们的第一课便是学习呼吸,然后推展到猛收(Contraction)及释放(Release)。其实,这猛收─释放的原理,就是葛兰姆技巧(Graham
Technique)的精神所在。猛收(Contraction)是身体的自然反应,当抽泣或大笑时,每个人俱可经验得到。马莎·葛兰姆(Martha
Graham)把握了这反应,使之扩张,成为她的舞蹈语言的基础。从猛收─释放的原理,葛兰姆就把演员对于悲恸及喜乐的内在反应,灌注在表演上。观众亦可从演员的动作察知及感受舞作情绪的梗概。猛收既为葛兰技巧里动作的泉源,然后推展到颈、手、脚、以及空间。这就可以窥见葛兰姆是从个人的情绪感觉出发,极度扩张后成就了她的舞作和技巧。这与文明无涉,因为悲恸、喜乐乃与生俱来的。所以她的舞作大多是原始记忆里的神话或传奇,她并非要为现代社会的进程做一注释。
芭蕾舞的反动:身体的收放.情绪的苦乐
葛兰姆被视为现代舞的祖师之一,是因为她可以发展出这种极端异乎主流的舞作及技巧。她说:「我不想变成一棵树,一朵花,或一浪波涛。作为观众我们一定要在一个舞者的身体里看见自己;那些舞蹈不应是每天行为的模仿,抑或是自然现象的重现,又或者是尤如来自外星球的神奇事物。舞蹈应该表现人作为人那种能够专注、热心及富于纪律的奇迹。」葛兰姆的创造,自然是对芭蕾舞的一种反动。芭蕾舞是简化了,理想化了的舞蹈方式,主要强调轻盈、雅致,还有那条延伸的线条(Arabesque
Line)。葛兰姆要表现人内里的矛盾,非为表演娱人,而是把个人真实的经验、感受诉诸观众。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进行这探讨,带出相对于芭蕾舞这种传统舞蹈的新形式,也就成就了现代舞中的「现代」的定义。
过了几代舞人,又开出许多支流,其中简宁汉(Merce
Cunningham)则可视为对葛兰姆技巧的一次反动。从他离开葛兰姆的团,去追随巴兰钦(George
Balanchine)学习芭蕾舞,就可以看见他对葛兰姆技巧的不满足。他的舞蹈技巧重拾轻盈、小巧、或者完完全全的套用芭蕾舞的组合,而他的演员也像芭蕾舞的演员,有修长纤巧的体形。
葛兰姆的反动:摆脱情绪感受'追求形式意念
不过,简宁汉技巧并没有芭蕾舞那种理想化的取向。他的重点要让身体各个部分独立自主的活动,套用他的言语,就是分离(Isolation)。即是说,他要抗拒身体的协调、和谐。头、手、腰、胯各自各的动。而每一节课里,他都订新的游戏规则,总之,简宁汉的技巧在要求舞者在动作的同时,脑也灵活的参与,决没有自然而然这回事。
当然,简也是从事舞作时发展出这种技巧。有论者指出,简宁汉最大的成就是给与观众在感官上最大的自由,观者的固有视点,欣赏习惯,都要接受挑战。因为简宁汉相信,舞者、观者有自行自主的一个世界,演出时只是这些不同的世界的片刻交迭,舞者没必要把人类情感、人世间的事,强加于观众,观众亦尽可自由自在的选择观赏音乐、场景,或者是舞蹈。自然地,他不会为某一音乐,或者为某意象创作,他的舞作的构成元素,全部是偶然的聚合,人类的情感,人际间的矛盾与他的创作挂不上边。奇怪的是,简宁汉要不断地提醒观众,他们有自由。连动作本身也灌注了这种思想。所以简宁汉的舞作十分雷同,因为在既无主题脉络,也无情绪色彩的情形下,观众只会看到简宁汉对舞蹈表演的一个意念、一个形式,一经领悟,便无甚么好看的了。
简宁汉技巧其实属现代主义舞蹈方式的极致,现代舞中的「现代」就成了「现代主义」(Modernism)所代表的对纯粹形式的追求。及至六十年代后期,「现代主义」发展到荼薇,出现「简约主义」
(Minimalism),后又有「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的产生。之后的现代舞,应该是指涉后现代的现代内容。
由此观之,现代舞中的「现代」,其实是相对前期形式的指谓,并非如「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所代表的一个特定形式。更主要的是这些艺术形式的出现,与本身社会文化息息相关。现代舞基本由美国的纽约带出,与美国文化,甚至于欧美文化并行而起。倘若把各种现代舞的技巧误认作世界的现代舞,则属一误会而已。
葛兰姆舞团的剧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