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蕾文章:天上似人间,谁解其中味

(2007-07-18 12:22:56)

    昨天收到一篇李蕾寄来的文章,文章中流丽的文字,感性的情怀,还有卓越的想象力。我希望多见到这样的文章,是在中国创作艺术的福气。在这里跟大家分享:

 
天上似人间,谁解其中味

文:李蕾

 

    今年五月初,连看了好几场现代舞,也是第一次正式走进剧院里看舞蹈。从前在电视上看过一种舞蹈,也叫现代舞,只觉无甚意思,谁知到剧院里,却越看越有味道,才相信舞蹈这种艺术,还是要看活在眼前的真人演出,始能尝透个中滋味。

    在曹诚渊先生的博客里,得悉7月14日有《天上人间》演出,又知道《天上人间》是从《大地之歌》演化而来。大名鼎鼎又惹来众声绕扰的《大地之歌》,在首演时错过了,如今还不赶快第一时间订票入座?

    是第一次到广东现代舞团小剧场观看演出,容纳一百多人的场地里,坐满了人,畧显拥挤。开场前,一众在默默中期待,气氛出奇安静;开场后,才惊觉,虽然坐在第三排,演员的躯体动作,依然直送眼前,演员的喘气声,息息可闻,咫尺之间,观看演员每一寸肌肉抖动,领会演员每一个眼神交触,都如此惊心动魄。小剧场里观舞经验后,对舞蹈多了一分痴缠体味。

    当晚演出两个舞蹈,都喜欢。不过既然冲着《天上人间》而来,自然愿意写一点对《天上人间》的感想。

    《天上人间》,七首诗歌,六段舞蹈,编织得乳水交融。曹诚渊先生亲自用粤语朗诵诗歌,信是粤语九声,念起唐诗宋词,更得抑扬顿挫之势;每当吟颂声落,舞台灯光悠然而起,立刻诗词意象转化为舞台视觉形象。舞蹈又远不只是直接演绎诗词里的具体形状,而更多借势延伸,拓宽了许多想象空间。舞蹈,可以是诗词的演绎,也是诗词的延续,更是跟诗词对话的妙体。演出那一刻,感觉舞者和诗人在交谈;通过声音,通过身体,通过运用巧妙的道具,把诗歌、舞蹈、形象、意象浑然成为一体,引领这个观舞者想象骋驰。

 

    第一段舞以杜甫〖兵车行〗为引子:「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青云宵。……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马头琴悲声响起,昏暗灯光在冥冥中流泻于舞台中央,演员群聚依偎瑟缩在绿色军大衣里。就这样,一千多年前诗人的诗歌,被转移成一幅当代颠沛流离意象。演员们如流水般在动,他们手拉手结成拦道人墙,用身体堆叠成尸骨小丘,彼此搀扶如送塟行伍;无尽流徙中,又总有一两位从人群中钻出来的演员,脱掉大衣,大衣下一身肉色紧身服,如裸体而忘形地翩翩起舞。舞者身体灵动如斯,是不屈的幽魂?是无畏的意志?还是乌托邦外那些寻寻觅觅的精灵?

     第二段舞借用杜牧两首诗歌,〖山行〗、〖秋夕〗:「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诗歌描绘一幅安详景色,却内蕴绵绵火热情意。这一段舞蹈灯光殊胜,如枫叶片片的橙色灯火遍洒舞台,惹来凉凉秋意。夜色掩映中六对男女演员双双起舞,最奇特是男女双方被一根白绳子栓于两端,绳子代表牛郎织女间的月老红线?还是生活里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恨交缠?舞蹈如兔起鹘落,又缠绵绯侧;绳子有时被男女各扯一边拉得紧张,有时又在贴身而舞时落个牵肠挂肚。看着,忽然觉得,这段舞蹈主角不是演员,人跟人之间的那根绳子才是。

    第三段舞开场是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衿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晑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一袭黑纱覆盖舞台,细碎灯光映照下,好一副阑珊春意。一具孤独躯体,在重重黑纱里,破土而出。演员,女的,下半身埋在黑纱里,背对观众,以赤裸示人,看似单薄的身子,扭曲、磨蹭、压抑、延伸,在灯光聚焦中,赫然肌肉血脉贲张,喷射熊熊生命不息之火。舞蹈带起黑纱飘荡,宛如世情起伏,是无限江山?也是流水落花。最后黑纱蠕蠕挪移,无情地把躯体覆盖,是无奈?是陨灭?还是等待下一次的破土重生?

    第四段舞取材于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诗歌乍听飘逸,却愁思满腔,舞蹈化成满目白色绸缎飞扬。白色,绸缎,想起李白另一名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便剩下一个「愁」字了得。绸缎,又被缝在演员衣上,跟演员连成一体,有趣,也使绸(愁)成了演员不可分割的部分。演员在绸缎之间辗转反侧,拿着绸缎往空里抛,而绸缎连着身体,无法抛掉,又断无可断,只余空中一抹抹白色弧线,是送走了的秋雁?还是散开了的白发?总是叫人惊艳。

    第五段舞来自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诗歌借月咏怀,怀念故乡故人。舞台灯亮处,演员背着行囊,走成了一条长长行旅,是否都是离乡背井的人?演员散开,聚拢,把行囊放下,原来都是一张张圆板凳。演员与圆板凳翩翩起舞,坐在凳子上,靠在凳子上,站在凳子上,躺在凳子上。凳子,如果说是驿旅中的休息所,那不如更像旅人们的家,心里怀念依恋的那个家。最妙是在舞蹈结束时,演员离开凳子,双双拥抱,温柔,温馨;或许,家,不一定是凳子,更是你我身边的人。

    最后一段舞吟诵陶潜〖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歌意境高远,舞蹈云淡天清。不过在天清之前,舞蹈山雨欲来,演员重新穿上军大衣,动作如层云密布,雷闪电轰。一轮发泄后,他们裸着身体卷曲躺在大衣上,如莲、如胎、如婴儿、如涅槃,安宁恬静。舞蹈结束的形象跟舞蹈开始一样,演员群聚舞台中央,不过斯时,外衣脱去,十二具肉身灯光中冉冉升起。陶渊明的佳句「悠然见南山」此刻涌现心头,却因为舞蹈,有了「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的另一层明悟。

 

    舞蹈看得不多,看现代舞更是新手,可在这里发现说不出想象骋驰的自由。《天上人间》每一段舞蹈,开发各一片空间,让思想如脱缰之马,飞驰电际,是为学以来的全新经验。把一些想法写下来,才发现文字又远远不足以把观舞的经验和感受详尽记录,现在勉力而为,是希望通过文章与人分享,多于高谈阔论。文章里所言感受,肯定跟导演曹诚渊先生和刘琦女士的原意不同,但如曹先生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想导演和演员们必不介意。

 

稿于07年7月15日

 

李蕾文章:天上似人间,谁解其中味

李蕾文章:天上似人间,谁解其中味

李蕾文章:天上似人间,谁解其中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