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香港的编舞家,让我想起2000年出版的【香港舞蹈历史】一书,其中我负责撰写「现代舞」的部分,根据香港编舞家们的创作年份,把他们划分成三代人。在2000年撰写书时,觉得第一代和第二代的分隔线是应该定在1988年,而第二代和第三代的分隔线则应该定在1993年,现在七年过后,重新梳理香港现代舞的发展脉络,觉得有需要重新为三代编舞家下个定义:
第一代和第二代编舞家的分别非常清晰,可以维持「原判」,但第二代和第三代编舞家之间的分别却不是太明显。当时把第二代和第三代的间隔定在1992年,是因为在92年之后,突然涌现许多小型现代舞团,这些舞团以一位或数位舞蹈家牵头组织,以团体的名义发表作品,跟以前编舞家的独来独往工作方式很不一样。可是多年过后,回头再看93年之前和之后出道的编舞家们的作品,其内涵和形式没有太大分别,而许多编舞家虽然成立了小型舞团,他们个人的特色风格还是在作品中有鲜明烙印,可以比美1988年至92年出道的编舞家。
经过一轮思考后,我决定把第三代编舞家的最早发表作品时限下推五年,意思是说,从1988年到1997年的这十年间开始独立发表作品的,都应该属于香港的第二代,而第三代就应该是在1997年后才开始在香港公开发表作品的编舞家。为什么把第二代和第三代的时限定在1997?这是因为香港回归后政治生态和社会氛围都有了很大变化,肯定对艺术创作有极大影响。是什么影响?可能我需要一点时间加以观察和整理,将来有机会再详细阐释,不过,手上拿着七年前写下的【香港舞蹈历史】,重温当年自己对香港第一代和第二代香港编舞家的想法,觉得还是挺有意思,在这重抄一遍,和大家分享:
「(第一代编舞)黎海宁、曹诚渊、彭锦耀、钱秀莲、罗擎徽、杨志谷、雷佩瑜及洪汉宝八位,是1979至1988年间的创作主力。他/她们作为第一代的编舞家,从无到有地把属于香港的现代舞创造出来,还要肩负教育及培养观众的责任。在起初的十年间,香港舞坛对现代舞不甚了了,有些前辈甚至认为这种舞蹈抄袭西方,艺术品格则难登大雅之堂;但通过一代人的努力,证明了香港艺术家也能以现代人的思维去创造属于现代人的舞蹈。第一代的编舞家们大部分在香港以外的地区接受舞蹈训练并研究舞蹈理论,随后在香港的工作中琢磨自己的风格和路向,从尝试中摸索形成个人的舞蹈特色。
……………
(第二代编舞)1988年夏天,香港演艺学院的第一批现代舞专业学生毕业,而城市当代舞蹈团从1979年创建算起也已耕耘了整整十年,至此,职业舞蹈在香港已不再是陌生的一回事,而新一批舞者也在这相对专业的环境下成长起来。与第一代编舞家不同,第二代编舞家大部分在香港的专业舞蹈圈中接受启蒙,奠定根基后才往外国深造。他/她们的首次编舞经验大都发生于香港,而且一开始便充满自信,各以鲜明的个性投射于自己的舞蹈。当第一代编舞家们用了十年的时间去琢磨自己的创作路向时,较年青的一群却轻快地放下「香港」或「中国」的文化包袱,以潇洒而自由的心态去进行现代舞创作。确切地说,第二代编舞家是指在1988至1993这五年间出道,曾以个人之力创作整台表演节目,并拥有鲜明风格的舞者,他/她们包括梅卓燕、潘少辉、林奕华、伍宇烈、余仁华、邝国强、王鋆燊、王廷琳、李笑玲及莫蔓茹共十人。」
当然在2007年的今天回头看去,第一代编舞家还在香港孜孜创作的,只剩下黎海宁、钱秀莲和我三人,而第二代中除了王鋆燊、李笑玲及莫蔓茹三人基本退出舞坛外,剩余七人还是非常活跃,如果再加上1993到1997年间开始发表创作的,如温玉均、马才和、梁家权、徐伟业、叶步鸣、黄大徽等十多人,香港的第二代编舞家们可说是风华正茂并人多势众呢!
香港第二代编舞家梅卓燕
香港第二代编舞家伍宇烈
香港第二代编舞家潘少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