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广东现代舞周请来波兰的西利西亚舞蹈剧场。我对波兰的现代舞蹈认识不深,只知道波兰的现代舞发展历史跟中国的非常相似,而西利西亚舞蹈剧场是波兰现时唯一的具有国际声望的现代舞团,所以虽然之前没有看过他们的演出,却毫不犹豫地邀请他们前来中国。
我对波兰的历史文化很感兴趣,也特别尊敬波兰出身的名人,比如音乐里的萧邦、电影里的波兰斯基和前任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禄二世等,不过对我的编舞创作影响最大的,便是波兰的“贫困戏剧”观念(在香港被称为“简陋剧场”)。或许“贫困戏剧”与现代舞在某个艺术的意识层面上彼此相通,因此让我特别关注“贫困戏剧”的发展,也因此对“贫困戏剧”的起源地波兰,格外多了一份关心。
“贫困戏剧”是由波兰戏剧家格洛托夫斯基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提出,在七十年代对西方的表演艺术产生重要影响。格洛托夫斯基在波兰的戏剧学院学习
,毕业后赴莫斯科戏剧学院表演系进修,据说他在学院里的学习成绩不怎么样,可能对现实主义的表演方式有从心底里的抗拒吧!他在1959年回到波兰,担任一所剧院的经理和导演,开始进行戏剧实验和创新活动。在1964年更把剧院的座位拆掉,改为戏剧的实验场所,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黑盒子剧场,场内观众席可以随意摆放,甚至没有了观众席。他取消了舞台和观众座席的界限,使观众置身于整个演出活动中。这种打破了戏剧演出第四面墙的传统模式,使演员和观众之间建立更亲密的关系。
“贫困戏剧”提倡的,是把戏剧艺术中不是必须的‘附加物’排除掉,把焦点完全集中在戏剧的必不可少的两大元素——演员与观众身上。我们可以问,没有服装和布景,戏剧能存在吗?能;没有音乐配合戏剧情节,戏剧能存在吗?能;没有灯光效果,戏剧能存在吗?能;那么,没有剧本呢?在许多即兴演出中,能:但是,没有演员,戏剧能存在吗?那可以叫装置艺术或叫概念演出,不能叫戏剧;没有观众,戏剧能存在吗?至少得有一个看戏的人,才能使戏得以演出。因此,戏剧艺术最后剩下的最基础的元素,就是演员和观众。
因为戏剧最后剩下的,就是演员对着观众,所以格洛托夫斯基的“贫困戏剧”对演员有非常的要求,就是演员必须进行刻苦的形体训练,甚至有为艺术奉献而不计较物质报酬的精神。这种身体和心灵的完全融合,使演员可以不用借助其他外在物,就能吸引观众的全部注意力。这是我对“贫困戏剧”最感佩服的地方,也认为现代舞的演员也必须有能力走向这条路子。
我看过许多拥有宏伟布景,华丽服装的芭蕾舞和民族舞剧,却常感到舞者的身体被淹没在那些外在的物料当中,在看完一场舞剧后,会记得布景多漂亮,服装多华丽,音乐多优美,却对舞蹈没有印象。可能舞蹈作为一种独立艺术,真得要‘贫困’一点,才能发出属于身体的光芒呢!
以下是一些历史上以“贫困戏剧”形式演出的一些照片,看看是否有点现代舞的感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