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中:初步尝试 意外效果

标签:
总第352期8版-3杂谈 |
初步尝试
——我使用扁笔习篆的体会
王金中
大约五年前,我开始习练篆书,临摹范本是《石鼓文》。
为什么先从《石鼓文》练起呢?因为《石鼓文》是大篆向小篆过渡时期产生的,在篆书的发展历史中起着字体、书体变更交替的重要枢纽作用,故而康有为把《石鼓文》称作“书家第一法则”。
我开始习练篆书,使用的当然只能是通行的“圆锥形毛笔”(简称圆笔)。而篆书构成的基本笔划就是四种:横、竖、弧、圆,线条粗细基本一致,比起行书和楷书来似乎简单得多。但这里有个基本要求,就是起笔收笔要做到“藏头护尾”、运笔行笔要做到“铁线玉筋”。我作为初学者,用圆笔练习时,起笔和收笔别提多别扭了,提按力量大了不行,小了也不行;停顿时间长了不行,短了也不行,不是“头”“藏”不起来,就是“尾”“护”不住。练了一段时间又有点练过头了,有时候“藏头”挺大,“护尾”挺小;有时候“藏头”挺小,“护尾”挺大。再有,运笔和行笔总感觉有些“滞”、“涩”,很难达到粗细一致、自然流畅的效果,更谈不上什么“铁线”“玉筋”的艺术要求。我坚持练了三四年,充其量不过是照猫画虎、照葫芦画瓢,其基本笔划——横、竖、弧、圆的质量都不高。看着《石鼓文》那庄重、严谨、俊秀、灵动的字体,我常不由自主地发出感慨:什么时候我也能像二千多年前的古人那样,写出《石鼓文》那充满智慧和力量的神韵呢?
2007年秋的一天,我的好朋友、中国书协会员、《书道犹兵——中国书法艺术新探》的作者夏廷献到我家来玩,我拿出几年来临摹篆书《石鼓文》的一些涂鸦之作请他指点,他不慌不忙地看完后说:“你下的功夫不小,也打下很好的基础,也许你换一种笔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换一种什么笔呀?”看到我迫不及待的神情,夏廷献拿起画桌上的一支毛笔说,我们现在通用的这种笔叫圆锥形毛笔,简称圆笔,而历史上早于圆笔的是扁刀形毛笔,简称扁笔。扁笔的特点是笔头扁平,笔锋短硬,最适合写篆书和隶书。据古文字学家考证,你临写的《石鼓文》,就是用短锋扁笔书写成的。
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我马上重新审视临写了十多遍的《石鼓文》,同时还找来秦代李斯的《峄山刻石》《会稽刻石》、唐代李阳冰的《城隍庙碑》《三坟记》以及清代吴昌硕、吴熙载、邓石如、赵之谦的字帖,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特别是看起笔和收笔、运笔和行笔,发现其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用“秃笔”写出来的,如果笔不“秃”,无论如何也写不出那样的效果来。至于笔是怎么弄“秃”的,就很难说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按照夏廷献的指点,把圆笔“改造”成了扁笔。
我感到,从用圆笔过渡到用扁笔,技术上没有什么特别困难,几天时间就习惯了。我用扁笔继续练习书写篆字《石鼓文》,练了不久,意想不到的效果真出现了。首先是起笔和收笔不需要因为使用中锋而有意藏锋,只需要在起笔和收笔时简单地停顿一下,就写出了藏头护尾的效果。其次是运笔和行笔比圆笔来得顺畅,快慢均可,笔画始终粗细如一,真正做到了“铁线玉筋”,当然,在行笔时偶尔需要有细微的粗细变化,使用扁笔不用费劲儿就能做到。由于这两点长处,不经意间,我的篆体书写速度大大提高了。还有一点更让人感到意外,就是能够十分自如地写出“飞白”的效果,字体显得更加飘逸、老到、娴熟。
如今我已经用扁笔练习篆书已经快一年了,不仅练了《石鼓文》,还练了李斯的《峄山刻石》、李阳冰的《城隍庙碑》、邓石如的《篆书册》、吴让之的《篆书墨迹》、杨沂孙的《乐志论》等等。我的感觉是,扁笔不仅为我国传统的毛笔增添了新的“孪生兄弟”,同时也为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书法艺术开辟了一片新的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如今,我由衷地希望,扁笔这项新的发明能够尽快投入生产。我将用工厂生产的、标准的、“正宗”的扁笔,认真临摹历史上所有著名的篆书碑帖,体味其中的奥妙。如果条件允许,用我的作品举办一个扁笔书法展览,让更多的朋友们认识扁笔、使用扁笔、领略扁笔的独特魅力,使中华民族传统的书法艺术在新世纪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作者为海军东海舰队政治部副主任、海军少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