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芳:申遗,漫长的十年长跑
(2008-08-11 13:45:29)
标签:
总第334期8版-2杂谈 |
申遗,漫长的十年长跑
陈慧芳
古朴、雄浑、美丽的土楼终于打动了世界。为了这一刻,许多人付出了辛劳,10年“申遗”路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土楼就声名鹊起,受到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被誉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山村民居建筑”。
有一个很有趣的例子,美国的军事专家曾将福建省的传统民居客家土楼误认为核基地群。
1998年开春,永定县政府听闻武夷山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认为永定客家土楼应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有了想法,就必须着手行动!1998年5月,永定县成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同年10月,龙岩市政府正式向省政府呈报《关于请求将永定客家土楼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请示》。
随着声名外传,1999年中外著名世界遗产专家10多批到永定实地考察。2000年4月,永定、南靖、华安三地土楼联合起来,以“福建土楼”的名义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001年1月,“世遗”中国委员会秘书长郭旃等专程来永定考察客家土楼,确定客家土楼申报“世遗”的范围为“三群三楼”。2月4日,在永定县的青年影剧院,永定客家土楼申报“世遗”动员大会在这里召开,吹响了永定客家土楼申遗号角。
2002年2月1日,土楼“申遗”的申报文本送到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申报工作紧张有序推进。
当头一棒 申遗进程停滞2-3年
然而,就在大家紧锣密鼓、满怀希望的时候,2002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审批条款进行了重大改革,规定一般每个国家每年审议不超过一个项目,这无疑是当头一棒。
“有两三年时间,在外人看来‘申遗’工作似乎出现了停滞”,永定申遗办副主任胡大新说。
生活关闭了一道门,必定为你开启另外一扇窗。利用这几年的时间,福建人开始“打磨”土楼,拆除不和谐建筑、路网、电网改造……后来事实证明,这几年的努力为最后的成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全民参与 残酷竞争中艰难入围
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受理福建永定客家土楼申报世遗项目,表示最迟在2006年,土楼将接受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为期3年的考察、初审、讨论。
2006年,国家文物局重设预备名单,确定了35个申报项目,其中包括了福建土楼、大运河、五台山佛教建筑群、晋商大院、杭州西湖、凤凰古城等等。
时间一晃就到了2007年,1月29日,喜讯传来,经国务院批准,我国政府已将“福建土楼”作为我国2008年世界文化遗产唯一申报项目正式向联合国申报。2007年1月底,福建土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已经正式递交世界遗产中心。
随后,“福建土楼”在超过50%淘汰率的残酷竞争中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审查接收,赢得2008年世界文化遗产入场券。
村民把自家楼房拆了,做生意的人把朝街的店门封了,老华侨把祖居的珍宝献了出来。
申遗成功让福建文化走向世界
2007年8月底9月初,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派出专家对土楼保护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北京时间7月7日凌晨,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加拿大魁北克举行全体会议,土楼申报工作获得最后通过。专家们指出,中国“福建土楼”获得通过的原因是,它是东方血缘伦理关系和聚族而居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生土夯筑的建筑艺术成就,具有“普遍而杰出的价值”。
至此,历时10年的永定客家土楼申报“世遗”工作画上圆满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