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昭龙:天人合一的建筑典范——福建土楼

(2008-08-11 13:35:11)
标签:

总第334期8版-1

杂谈

孟昭龙:天人合一的建筑典范——福建土楼

 

  一年一度的世界遗产大会于7月2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开幕,当地时间6日,中国的福建土楼通过审议被评为文化遗产,7日,江西三清山被评为自然遗产。本期为大家介绍——

 

天人合一的建筑典范——福建土楼
文/孟昭龙

 

孟昭龙:天人合一的建筑典范——福建土楼


  北京时间7日晨,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21个委员国全票表决通过将46座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听到这盼望已久的消息,土楼导游林日耕黝黑的脸上绽开了笑容。对他而言,这意味着更多的游客会来,但不止这些。“我为我的祖上骄傲,”他说,住在现存3000多座福建土楼里的居民将与他共享这份骄傲。
  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46座福建土楼由六群四楼组成,即永定县初溪、洪坑、高北土楼群及衍香楼、振福楼、南靖县田螺坑、河坑土楼群及怀远楼、和贵楼、华安县大地土楼群。这些土楼或方或圆,以圆为主,如珍珠般洒落在闽西南的绿水青山间。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以其神奇的聚落环境、特有的空间形式、绝妙的防卫系统、巧夺天工的建造技术和深邃的土楼文化,令世界瞩目。”福建省建筑设计院首席总建筑师黄汉民说。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世遗土楼中最古老和最年轻的均在初溪土楼群,直径66米的集庆楼已届600“高龄”,直径31米的善庆楼则仅有30年历史。
  福建土楼的形成与历史上中原汉人几次著名大迁徙相关。西晋永嘉年间(公元4世纪),北方战祸频仍,天灾肆虐,当地民众大举南迁,拉开了千百年来中原汉人不断举族迁徙入闽的序幕。进入闽南的中原移民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闽南话为特征的福佬民系;辗转迁徙后经江西赣州进入闽西山区的中原汉人,则构成福建另一支重要民系——以客家话为特征的客家民系。
  福建土楼所在的闽西南山区,正是福佬与客家民系的交汇处,地势险峻,人烟稀少,一度野兽出没,盗匪四起。聚族而居既是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要求,更是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使然。集居住和防御功能于一体的土楼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土楼建造最紧要处是基础、夯实和整墙。”出生在初溪土楼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土楼营造技艺传承人徐松生说,土楼以石为基,以生土为主要原料,分层交错夯筑,配上竹木作墙骨牵拉,丁字交叉处则用木定型锚固。
  史料记载,一次震级测定为七级的地震使永定环极楼墙体震裂20厘米,然而它却能自行复合。这足见土楼的坚韧。
  “土楼是原始的生态型的绿色建筑。”黄汉民说,土楼冬暖夏凉,就地取材,循环利用,以最原始的形态全面体现了人们今天所追求的绿色建筑的“最新理念与最高境界”。
  福建土楼多具完善的防御功能。其外墙厚一至二米,一二层不开窗,仅有的坚固大门一关,土楼便成坚不可摧的堡垒。为防火攻,门上设有漏水漏沙装置,紧急时楼内居民还可从地下暗道逃出。如今,土楼早已不再是堡垒,但那些完备而精致的防御设施,仍让人们拍案惊奇。
  厚重的福建土楼,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发人深省的楹联匾额,与楼共存的私塾学堂,教化育人的壁画彩绘,无不激荡着历朝历代土楼人家“修身齐家”的理想和“止于至善”的追求。振成楼有副名联备受称道:振作哪有闲时,少时壮时老年时,时时须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
  藏在深山里的土楼“天生丽质难自弃”。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游客不惜跋山涉水涌向这里,林日耕认识到土楼的珍贵。只念过小学的他,秉承了土楼人家的好学传统,不断向专家和游客学习,逐渐形成了编印成册、备受欢迎的导游词——《振成楼探秘》。他成了“行走的土楼”,每走一处,都能讲出一段掌故,一段历史,一段哲理。如今,振成楼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他又有了新打算。“我要让女儿去学英语,这样才能更好地介绍土楼文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