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总第329期8版-2杂谈 |
美丽的的的喀喀湖
孟大林
作者简介:孟大林,1948年生,原中国海外经济合作总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国际商务师。1993年-2003年期间,曾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玻利维亚使馆经济、商务参赞;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哥伦比亚使馆经济、商务参赞;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尼日利亚使馆经济、商务参赞,爱好读书、旅游。
在南美洲,横跨秘鲁和玻利维亚两国的的的喀喀湖,是世界上第一高原淡水湖。湖面海拔3800公尺,水域面积8000平方公里,由大小两个湖连缀而成。湖中心有著名的旅游胜地太阳岛和月亮岛,从玻利维亚水域乘快艇出发,5个小时可以到达太阳岛。这个淡水湖主要由山上积雪溶化而成,水面清澈。在将近4000公尺高度形成了这样一个浩瀚、壮观而又具有神秘古老的印第安风情的高原湖泊,自然成为世人向往的旅游胜地。
(一)美丽的的的喀喀
从海拔3650米的玻利维亚经济首都拉巴斯市中心出发,沿着崎岖的山区公路一路上行,半个小时车程就可攀上安第斯高原台地。高原台地拉巴斯段平坦开阔,平均海拔4100米,是玻利维亚的主要农业区,但由于气候寒冷,一年里大部分时间不能生长农作物,田地里零星地点缀着几乎匍匐在地上的小老树、稀疏的荒草、张牙舞爪的仙人掌以及斑斑驳驳的藓苔。
沿拉巴斯至秘鲁边境的公路前行,窗外的景致逐渐变化,开始出现一些高大的乔木,绿色的草场和村庄。人、畜也多起来。转过几个小丘陵,眼前豁然开阔。一个碧蓝碧蓝的大湖跃入眼帘。停车远眺,宽广无际的湖面风平浪静,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和同样深蓝如洗的天空形成一体,水天一色,美不胜收。两岸的山丘矗立于岸边,倒立于水中,像一幅正反版的绝致水墨画。泛舟远望湖岸,蓝蓝的天幕低垂,让人仿佛感受到漂浮在湖面上的白云,环湖的雪山在阳光下闪烁着圣洁的白光,像一条珍珠项链围绕在的的喀喀美女胸前。舷边偶尔驶过一两艘独木鱼舟或小小的三角帆船,蓝天、白云、雪峰、碧水,为的的喀喀湖平添了几分诗情画意,不禁使人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的的喀喀湖大部分水面水深10-20米,最深处超过100米,水质清澈透明。从游船上下看,湖底的碎石、水草、小鱼一览无遗。
岸边的码头总是积聚着许多卖水产品和旅游纪念品的印第安妇女和儿童。印第安妇女一般身材在1.5米左右,圆圆的、黑黑的脸,梳两条长长的大辫子,头戴一顶小艳帽,她们的服装色彩一般比较艳丽,下装是一条宽宽大大的百褶裙,身上背一条多层花线配成的粗布织毯。这条毯子神奇万能,婴儿、生活用品、工具、食品甚至垃圾都可以包在毯子里带走。
水边市场上所卖的鱼品种单一,绝大多数是一种叫“杜鲁恰”的鳟鱼。旅游纪念品多是当地妇女手工织物,如用驼羊毛编织的毛衣、手套等,还有明显印第安文化特征的文化品,如石制、陶制的印第安神“巴恰妈妈”、“太阳神”等。
(二)神秘的的的喀喀
的的喀喀湖是印第安民族的发祥地,也是印第安文化的摇篮,湖边的每一粒石子,每一块土地都记录着印第安民族的辉煌、发展和印第安文明走向衰落的历史。
湖边的蒂瓦纳古神庙,山门用磨制的巨大紫褐色砂岩建筑而成,神庙的围墙也是由许许多多二三丈高、二三米宽的红色砂石耸立而成。但的的喀喀湖周围并不出产这种紫褐色的砂石,石头在哪儿开采,怎样加工、怎样运输,古人又是怎样把它吊装起来,至今仍是个谜。
神庙的规模巨大,由于地质变迁,神庙的三分之二已沉入水底,但其地上部分仍可容纳数千人。蒂瓦纳古神庙前有一个半地下的祭坛,祭坛的中央是一个巨大的雕刻石像,四壁墙上镶嵌着100多个由各种石材雕刻的人头像。关于这些头像,最多的说法是各部落首领来朝拜印加王走时,刻下自己的头像来伺候印加王的,令人无法理解的是,有几个头像无论怎样看都是典型的欧洲白人头部的雕像。
蒂瓦纳古神庙闻名于世界的景点是太阳门,太阳门由一块独立的紫色砂岩雕制而成,大约立于相当于中国商代的时间。门上刻满了多种多样精致的图案,每年南半球冬至的时候,阳光直射太阳门,表现了2000年前古印第安人对天文历法的精确计算。
蒂瓦纳古农业文明经历了“土豆时代”和“玉米时代”,至今在的的喀喀农业区仍然出产着上百种各种形态、各种用途的土豆。玉米被全世界统称为“印第安谷”,今天的的的喀喀湖农业区还生产着几十种玉米。
印第安人到底从哪里来,一直是全世界一个争议的话题。许多文献考证,印第安人祖先是冰河期跨越白令海峡冰桥的亚洲人。但的的喀喀湖区的人们却有着不同的说法,他们认为先祖是从亚洲乘小船逐岛漂流到美洲的。为了验证这种说法,在的的喀喀湖中间的一个小岛上还保留着一个特殊的手工作坊作为印证。
的的喀喀湖边盛产一种二三米高的实心的三棱草,晒干以后用细草扎成一束一束的草把,再把草把扎成大的草捆,最后扎成实体的两头尖尖的巨大草船,叫“托托拉”。在上个世纪60年代,曾经在的的喀喀湖上扎制了一条载重30吨的印第安草船,探险者曾驾驶这条船横渡大西洋并成功到达欧洲,为了验证祖先东来的传说,这条船又横渡太平洋,
但不幸在中途被风浪击碎。
印第安人到底怎样到达美洲的?当地人有这样一个说法,就是印加王国起源于蒂瓦纳古,大约在中国秦汉时期,一支由远亲部族组成的族群离开了的的喀喀湖进入了秘鲁高原,他们就是“给丘亚人”。数百年后,给丘亚人又回到的的喀喀湖并征服了当地的阿依玛拉人,成为印加帝国的统治民族。
印第安文明没有进化出文字,很多古老的传说都是靠口口相传。15世纪以后,欧洲殖民者侵入,印第安文明历史中断,这些传说更加支离破碎,但同时也显得更加神秘。站在的的喀喀湖岸边,你会觉得每一片石片、每一块遗迹都在向你述说着的的喀喀湖的起源、发展、辉煌和酸痛。
(三)富饶而欢乐的的的喀喀
的的喀喀湖面海拔3800米,常年水温12度左右,周围没有开发,是世界最大的、天然绿色冷水渔场。湖中盛产“杜鲁恰”鳟鱼,1公斤左右的鱼在当地卖2到2.5美元,空运到日本据说要按克卖。
的的喀喀湖周围是丰饶的天然牧场,散牧着许多大大小小的驼羊群。在印第安高原没有猛兽,驼羊群无人放牧,都是自由自在散落在草场上,区分不同家族、不同种群的标志是羊的耳朵拴着不同颜色的绒线球,千百年的生活经历启迪了印第安人的原始环保意识,笔者曾经问过牧羊人:“每年出栏多少驼羊”?他回答说他们家族草场最佳承载量是500只驼羊,如果超出这个数目,就要把多余的卖掉,他的草场已经有好几代人始终保持500只驼羊的饲养量。
驼羊是安第斯高原特有物种,主要有三个品种:一曰“雅玛”,外形高大清瘦,一般在2米以上,总是高高的仰着头,像一个“高傲的公主”,是世人公认的安第斯“美人”。这是一种优良的驼兽,在西方殖民者侵入以前,南美洲高原没有牛马,驼羊是主要的运输工具,一只驼羊可负重50公斤,一天可走40-50公里。
二曰“阿鲁巴嘎”,是一种著名的肉、毛兼用的驼羊。体形较矮胖,有多种毛色,是世界上最好的羊绒原料,比山羊绒要轻1/3。
三曰“比古酿”,是一种野生的驼羊,体形小,全身黄色,形似小鹿,奔跑极快。由于性情暴烈,从来没有被人类驯养过。“比古酿”胸前有一簇纯色的白毛,在印加时代,这一簇白毛是王权的象征,只有王才能在服饰上使用,平民违规使用了,将会被处死。
驼羊肉鲜美而绝少脂肪,是联合国推荐的理想肉食。每逢重大节日或庆典,当地居民都要杀羊庆贺。印第安烤羊的方法古老而独特,人们用泥土和石块垒成一个大大的炉子,用柴火将炉膛里的石头烧红,然后掏出所有的灰烬,再将事先腌制好的整只驼羊放入炉内,用湿泥把炉口封闭,烤制时间要持续3-4小时,在等待时间,居民们载歌载舞,有时也举行一些庆祝或庆典仪式。烤好的驼羊肉,呈金黄色,伴有特殊的印第安调料,香气扑鼻,全村人围聚一堂,唱歌、跳舞、嬉戏、打闹、喝酒、吃肉,沉浸在一片欢腾之中。
印第安最古老并笼罩着神秘色彩的是狂欢节,如果去掉时差
,狂欢节的日期与中国的春节几乎同时。印第安人和中国人一样崇拜龙,狂欢节原始含义就是“肉献给龙”。节日期间,男青年戴着象征龙的头饰和盔甲,佩戴着脚铃,女青年穿着超短裙,也同样佩戴着脚铃,按照街区或团体,沿固定的路线游行。在拉巴斯市中心,年年都要建一个很大的观礼台,总统、部长等政府要员都会出席观礼,笔者曾经不止一次看到副总统走下观礼台,走入游行的队伍和青年们沿街共舞。
千百年来的的喀喀湖,用她甘甜的乳汁养育了古老的印第安民族,用她博大的胸怀拥抱着她的子孙,创造了无限的神话,也以她的美丽装扮着安第斯高原,她是一颗璀璨的高原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