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总第327期8版-3杂谈 |
问道青城山
汽车沿着绿树掩映的公路跑了十五公里,虽然天气预报依旧说“阴,间有雨”,可谁也没在心。
车到了青城山下的赤城阁。赤城阁前边是一片广场,在广场的尽头,一座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的山门矗立在山前,门楣上书写着“青城山”三个金色大字,檐角高高翘起,直刺苍天,好像由天外飞来一般。越过山门望去,眼前突起一座翡翠一般美丽的大山。大山披着一层薄雾,依然湛青碧绿,幽婉动人。如此绝妙的境界,对我们这些来自北方的人来说,怎么能不心驰神往呢!
我们循着平缓而宽阔的石阶向高处攀登,身旁皆是参天大树,除了灰蒙蒙的天空,满眼都是翠绿。湿润的空气里飘散着草木的馨香,置身其中,只觉得神清气爽,心旷神怡。人说“青城天下幽”,果然名不虚传。
置身于苍天翠海之间,居高临下俯身望去,满眼都是秀木翠竹,十分赏心悦目。得天独厚的环境让这里的植物出奇地繁茂,针叶的松柏与阔叶的芭蕉连理比肩,还有许多叫不上名字的树种,竞赛一般地向高处窜升。恬适的幽静中,不时传来几声鸟鸣,偶尔还能看到松鼠在松间跳来跳去。行进中,忽有点点细雨滴落下来,雨滴吻在皮肤上凉丝丝的,十分惬意。天虽然一直是阴着的,但这雨水也许不是来自天上,我宁愿相信这雨是美丽森林赐予我们的玉露,是浓郁的林气幻化而成的甘霖。为了不错过与青城山亲密接触的机会,我们手上虽然拿了雨伞,却不曾张开。迎面而来的缆车上有一对异国男女,也同我们一样沐浴在细雨中,挥动着不曾打开的雨伞,朝我们会心地微笑。
缆车爬上一个陡峭的赤色石崖,到达终点。下了缆车,我们踏着丹梯,曲曲弯弯地向上清宫和老君阁攀去。路虽不长,却越来越陡峻,路边芳草萋萋,林木也更加郁郁葱葱。虽然是登高,却不觉得累,体内似乎有着使不完的力气。正诧异间,忽然领悟到,原来这是一个天然大氧吧,饱含负氧离子的清新空气具有平心静气、养精蓄锐的功能。怪不得昔时的陶渊明要哀叹“误落尘网中”,不可忍受“久在樊笼里”,而庆幸“复得返自然”了。除了植被,青城山被誉为“丹梯”的石阶也同样令人钟爱,它一天到晚总是湿润的、洁净的,彷佛不落纤尘,不着污染。这其中当然不乏人们呵护保洁的因素,但主要还是青城山独有的气候环境造成的。山阴亭上那一对楹联,应该是最贴切的写照吧:“苔深不雨山常湿,林静无风暑自消。”健步在玉洁珠润的丹梯上,我恨不得再多生出两片肺叶,在这生意盎然的气韵中大口地呼吸,贪婪地摄取。
阴天已是如此娇媚,倘是晴天又该多美呢?难怪千百年来许多文人墨客要在青城山留下墨迹,诗仙李白在这儿练剑、驯鸟,诗圣杜甫在这儿品酒、吟诗,徐悲鸿、张大千在这里隐居、写生。作家老舍赞美青城山:“它的幽静已拴住了我的心灵。”流连忘返之际,怎么能不浮想连翩,感慨万端!悠悠千古,人同此心,对青城山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迷恋、感恩或敬畏的层面上,她应该成为我们的家园,或者说我们的家园应该像她那样美丽。(秋水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