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总第327期8版-2杂谈 |
拜水都江堰
“砍杩槎——放水——”
随着主祭官的一声号令,“咚、咚、咚”三声礼炮,身强力壮的堰工奋力砍断阻断内江和杩槎上的绳索。
河滩上人群用力拉绳,杩槎便解体倒下,江水即刻就奔流而出。
堰工们一边吼着开水号子,一边手执竹竿向水头打几下,告诉水头:不要打坏良田,不要冲毁桥堰,安流顺轨,为民造福。
从清明节砍断杩槎,流淌的第一滴水开始,都江堰之水一路浩荡奔流,浇灌着两岸农田,丰腴着沿江水草,滋润着干渴的牛羊,泽被着逐水而居的人民。有了都江堰的灌溉,岷江两岸才生起了丰腴的炊烟;有了都江堰的灌溉,绵延6300公里的长江文化才更加辉煌灿烂;有了都江堰的灌溉,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才成了“天府之国”。
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说,“问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而之所以要“拜水都江堰”,就是因为都江堰灌溉了中国。此处的“灌溉”不仅是指江水对大地的浇灌,对万物的滋润,而更为广泛的含义是一条河流所产生与繁衍的文明对这片流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浸润和泽被。岷江流经过都江堰之后,一江碧水就流淌成两条河流,一条是自然之河,它灌溉农事,泽被大地;一条是文化之河,它积淀历史,涵养文化,滋润巴蜀文明。
四川的很多地方都渗透着都江堰的水系。都江堰是解读中华文明的钥匙。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明是中国文明的正流,而长江文明只是中华文明的亚文化。但是随着河姆渡、三星堆、金沙等一系列遗址的发掘,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长江和黄河一样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两大源头之一。而以都江堰为中心的江源文明则是长江文明的源头。在明以前,岷江一直被作为长江的源头与正流,号称“大江”。都江堰的水文化、水文明不仅仅是世界水利史上的明珠,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而且具有孕育和发展文明的深厚意义。清流千里的都江堰不仅是成都城市发展的摇篮,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而且还是长江上游文明中心的原动力。
渠首工程之后的都江堰大型水利体系呈扇形向东展开,就形成了今天以成都为代表的锦江文明。因此,以都江堰水文化为主要内涵的江源文明对西蜀文明、长江文明和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著名作家余秋雨在谈到都江堰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时,它认为:“都江堰是解读中华文明的钥匙!”缺少了都江堰这个长江文明的原动力,江源文明和长江文明不可能有今天这样辉煌灿烂,中华文明也会缺乏长江文明的重要支撑而因之黯然失色。(王国平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