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夏廷献——在柏林看树

(2008-04-03 16:52:07)
标签:

总第317期8版-1

杂谈

夏廷献——在柏林看树在柏林看树
夏廷献

 

  中国部分文字具有使人“望文生义”的会意特性。
  过去看到德国首都“柏林”二字,认为是“柏树之林”的“意译”,这座城市的柏树一定很多。及至2006年4月至5月,到柏林小住后,才发现市区内树木虽然不少,但没有见到我心目中想象的苍劲柏树。一日闲逛,在一家饭店门口见到了花盆里种的四棵小柏树,一米多高,显然是作为观赏植物种的,由此可见柏树之少。看来,望文生义靠不住,柏林(Berlin)是“音译”,并不是“柏树之林”之意。
  柏林,不仅柏树不多,其他种类的大树老树也少见。起码是百岁以上的树木少见。市区虽然处在绵绵森林和草地的环抱之中,号称“绿色之岛”。但很少见到具有历史沧桑感的大树老树。城铁沿线、公交沿线、主要街道两边,没有见到直插蓝天或铺天盖地的树木。合抱粗的大树有,不多,树龄不会超过百年。有的巷道两边,光秃秃的,一棵树也没有。大树老树可能在公园里?在远郊区?我不清楚。

夏廷献——在柏林看树
  人们常说,房子好建树难长。又说,老树是活文物,可以记录一座城市的历史,体现一座城市的文明。柏林是欧洲古都之一,始建于 1237 年,1415年成为勃兰登堡邦国的首府,1871 年铁血宰相俾斯麦统一德国后定都柏林。遗憾的是,在我脚步所及的范围内,竟没有看到折射这座城市文明史的老树,令人感到不解。
  说来也巧,一天晚上看电视,弄清了其中原因。纪录片里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由于盟军地毯式的轰炸,柏林市区90%的建筑被摧毁,树木几乎被炸光。之后,东西柏林分治,出于“冷战”需要,一年冬季,东德将通往西德的热力管线切断,西柏林居民为了取暖,纷纷到街道上砍伐仅存的树木。片子中放映了男女老少齐出动伐树砍枝的镜头。
  原来柏林市区无大树老树,是残酷的战争造成的,更确切地说,是希特勒实行法西斯统治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恶果。当然,也是对自傲的德国人在1933年至1945年企图征服世界狂热情绪的惩罚。中国成语“楚国亡猿,祸延林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在德国竟有确凿例证,不禁令人唏嘘。
  大概因为柏林市区的林木被战火人祸毁掉太多太惨,进入和平时期之后,市民们在医治战争创伤时,对林木也倍加珍惜,残存的小树才活了下来,61年过去,长成了今日看到的合抱粗树木。逐年地绿化,才使柏林有了“绿色之岛”美誉。
  在柏林期间还观察到,人们对树的爱护是尽量保持其“原生态”。街道两边连片的树丛里,冬季落下的树叶一层一层厚积着,下层的已经变成了腐殖质,形成了有利于树木生长的肥沃土壤层,树木都长得很好。而不像我们这儿总是把树丛里的落叶扫得一干二净。马路两边隔几米种的绿化树,根部也保留黑土地面,任其自由呼吸,接受雨水滋润。有的树根部地面还铺上了一层粉碎成小块的树皮,猜想可能有三个作用,一是美观——为马路边添了一景;再是告示——提醒过往人员爱护树木;三是施肥——树皮慢慢腐烂后会变成最适合树木吸收的有机肥料。当地人对树木的怜爱之心由此可见一斑。反观我们这儿,有些城市马路边的绿化树,有的被水泥路面封得喘不过气,有的虽然留出了呼吸空间,但又用铁箅子罩在上面,唯恐树木有点自由。至于施肥之类的事就谈不上了,天太旱时用粗水管浇点水就不错了。
  小时候听老人们说,树枝伸多远,树根也伸多长,树枝长多高,树根也有多深。弄断一个树根,就会干掉一个树枝。这种说法有没有科学道理,我不清楚。但留给我的印象是爱树首先要爱护树根,爱护树根赖以生存的土壤。我觉得柏林市民似乎很懂得中国老人说的道理,他们对树根保护得很好,所以在柏林街头上看树叶,不管是阔叶还是针叶,感觉比北京街头的树叶翠绿得多。也可能是一种错觉,也可能与柏林的空气清爽有关。有人说,树是城市的肺。看来,1994年4月与北京结为友好城市的柏林,肺活量要大一些,功能要好一些,为居民提供的氧气要多一些。

夏廷献——在柏林看树
  在柏林逛街,还有一个感觉,大部分街道都很老,街道两边人行道上铺的石头小块,很有历史厚重感。有些老街道的宽度,赶不上中国一些县城的街道。街道老,不扩建,两边的绿化树自然就得以长期生长。几十年过去,也就有了林荫。当我坐在林荫下的条凳上小憩时,想起我在北京住处附近的两条街道,20年来从窄到宽,大修了三次,每一次修路首先是砍伐路两边的绿化树。已经形成的林荫道,如今都成了没有遮荫的光板路。当然,国情市情不同,柏林市只有330多万人,几乎是北京的零头。北京人多交通拥挤需要拓展路面,但如果能够有点长远规划,不至于总是在砍伐树木中修路。树,如果没有固定的安宁的成长环境,也是长不好长不大长不老的。道理似乎都明白,但做起来又是多么难哪。
  我不清楚柏林市当政者是如何对883平方公里的市区进行绿化的,体制机制如何,法规措施如何,经费如何筹措,但从目击到的绿色中,从随处可见的各种鸟儿飞翔中,感受到了中国哲人期望的“天人合一”境界。柏林虽然不是柏树之林,但战后61年来,已经成了“绿色之岛”这一点是无疑的。
  如果每个城市都是“绿色之岛”,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那该多好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