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忠效:一个山头一片风景

(2007-11-26 13:47:20)
标签:

07-11-26七版-1

李忠效:一个山头一片风景
 
李忠效:一个山头一片风景
一个山头一片风景
文/李忠效
 
李忠效:一个山头一片风景
 
  因为研究风景话题,对风景也就特别关注,看得多了想得多了,便有了新的感悟。
  以前有句俗话:这山望着那山高。一般是指那些不满足现实、见异思迁、好高骛远的人说的,含有讥讽之意。人们通常要在“这山望着那山高”前面加个“不要”用以劝诫。如今时代变了,人的观念也在变,对这句“老话”又有了新的诠释:这山望着那山高,有时候是一种视线错觉,也许你脚下的山就是高山、灵山、神山,有着其他任何大山无法替代的美景,但这并不妨碍你对其他山的向往。一个山头一片风景,没有错觉,就没有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丰富。即便远处的山头没有想象的那么高,能看到另一种风景终究也是收获。
  这意思再明了不过,“这山望着那山高”不再是坏事,反而是一种能给人们以精神收获的好事。因此,不由得想起一句曾经流传甚广的旅行家徐霞客说过的话: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他还说: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这话说得何等精彩!但有点绝对了,却也可以理解。谁在高兴的时候都可能说点过头话的。说不定他在说这话的时候还喝了一点小酒,醉话而已。
  1990年,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有资料说: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为黄山四绝,黄山兼泰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衡山之烟云,匡庐之飞瀑,雁荡山之巧石,峨嵋之清凉,号称“天下第一奇山”。
  黄山固然雄奇,固然美丽,号称“天下第一奇山”也未尝不可,但要以此为据硬说“天下无山”了,使得那些去过黄山的人沾沾自喜,失去了领略其他名山美景的期盼,这的确有点“误人子弟”,害莫大焉。
  20多年前我曾去过一次黄山,上山时下雨,下山时仍是下雨,只在山上一个叫“北海”的地方见到一小会儿太阳,虽然视野不阔,视距不远,而那“四绝”基本上都看到了,那“雄伟”、“峻峭”、“烟云”、“飞瀑”、“巧石”、“清凉”,的确让人叹为观止。但是,当我又见过许多名山名景以后,发现各山有各山的景色,各山有各山的神奇,各山有各山感受。于是我想起了哲人的名句: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如果谁说有相同的叶子,我是不会相信的。说有相同叶子的人一定是“一叶障目”了。山也不会有相同的山。那么怎能以此山取代彼山呢?
  有趣的是,最近我在电视上居然看到黄山在用徐霞客的“天下无山”这句话大作广告,不由得为之汗颜。虽然不能说黄山此举是“夜郎自大”,起码是不够谦虚吧。我亲眼见到一些风景名胜区的有关人员对黄山在电视上打“天下无山”的广告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一鼻。
  徐霞客是旅行家,是地理学家,也是文学家。按说,作为地理学家的徐霞客说话应该非常严谨的。可他偏偏又是文学家,那么他的话就不可以当真了,因为在文学家那里,常用形容词和虚词表达心情和感受,比如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是形容庐山瀑布的壮观,“三千尺”就是虚词,只有傻瓜才会去较真那“三千尺”的长度是否准确。
  同样的道理,徐霞客说“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也是不必当真的。那不过是他在游历黄山之后的一种心情,一种感受而已,谁当真了,就跟拿尺子去量庐山瀑布一样犯傻。由此可见,黄山人在电视上拿徐霞客的“天下无山”做广告,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了。
  有诗云:“浮名浮利浓于酒,几人肯向死前休。”
  追求名也好,追求利也罢,只是不要“一叶障目”,知道了“一个山头一片风景”这个道理,就不会犯“夜郎自大”的错误了。
李忠效:一个山头一片风景
 
李忠效:一个山头一片风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