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随笔/感悟07-10-29七版-2 |
感受“蜀道难”
马子越
知道李白“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是在上中学的时候。那个时候我对古代文学特别有兴趣,自然少不了会读李白的名篇《蜀道难》。当时我不理解“难于上青天”是什么意思,老师告诉我,此句是说,走蜀道,像上天一样难。我当时想,天哪,那像上天一样难走的路,会是什么样子呢?
多年以后,我终于有机会去了四川,从地上走过,从天上也走过,我感到很幸运,没有生在李白的那个年代。从北京到成都,要经过河北、山西、陕西等省,估计李白要走这段路,得走一两年,而我乘坐飞机,用了不到3个小时。返回北京时乘火车用了26个小时,慢一点的火车据说也只要31个小时。
不过,乘坐火车的时候,还是能体会到古代蜀道之难的。一路上,满眼是山,火车在山洞中、峡谷间穿行,山洞和桥梁构成了整个路程的主要风景。和列车长闲聊,他说列车从北京到重庆要经过500多条隧道,到成都也要走400多条隧道,崇山峻岭之间还有数不清的桥梁。有的桥梁横跨在深深的峡谷上,火车刚刚钻出一个山洞,又呼啸着驶过桥梁,进入另一个山洞,仿佛是在和天上的卫星捉迷藏。走在这样的路上,让人不得不叹服当年那些遇山凿洞遇涧架桥的建设者们。不要说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就是在今天,修建这样的铁路,也是件非常艰难伟大的工程啊。
偶尔我会看到铁路边的一些坟墓,据说大都是那些修路人留下的。修这条铁路曾经死了很多人,他们没有看到铁路通车就牺牲了,把他们埋在铁路边,大约就是为了能让他们看到火车飞驰而过的情景吧。我常常会听到汽笛声在山谷中回响,是不是火车司机在用汽笛向他们致意呢?我无比敬佩那些修路的战士,我觉得他们实在太伟大了。
从车窗往外看,很多路段的山上没有植物,铁路边也没有人家,我不由得又想起那些铁路的维护者们,他们常年远离家人,工作在无比荒凉,无比寂寞的深山之中,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呢?我偶然会看到一条公路,就像我家小区门口那样的路,路上跑着稀疏的汽车,大概永远不会出现像北京那样拥堵的现象。
汽车像蜗牛一样在蜿蜒的盘山路上爬行。火车的速度也很缓慢,用了一夜和一个上午的时间才走完这条800多公里的“宝成线”,平均每小时只有50公里。从天上去成都3个小时,从地上回北京26个小时,进出成都的时间过于悬殊了些。但与李白诗中的意境相比,还是简单得多了。过去“难于上青天”的蜀道,随着科学的发展,几乎已经变成了“通途”。如今“上青天”都不再是什么难事,走蜀道就更没有什么难的了。
然而,在事情变得简单之后,可能也就难得再出诗意了。试想,如果把李白的《蜀道难》诗句改为“蜀道易,易于上天去”,该是多么的乏味。世上的很多事情就是这样,难易之间,得失难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