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洪涛:游江南水乡—乌镇

(2007-10-23 17:11:00)
标签:

随笔/感悟

07-10-22七版-3

游江南水乡—乌镇
文·图/李洪涛
 
李洪涛:游江南水乡—乌镇
 
  “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在北方土生土长的我一直慕名江南千百年沧海桑田的水乡名镇——桐乡乌镇。
  迫不及待的下了大巴车,跨过两座并排的长长的石质双桥,走进了蜿蜒狭窄的小街。小街两侧几乎是同一种式样的老房子。街面全是由横着的长石条一块挨着一块铺砌而成。街道沿河而建,小桥流水人家,十足的江南水乡韵味。走在狭窄的街面,小楼屋檐比翼,上透一线蓝天,下照人影憧憧,自有一番含蓄深邃的意境。“屋檐相连、沿河而居”,乌镇的明清建筑仿佛更加具有人文气息,更加具有和谐氛围。过街砖拱洞横跨其间,精致的石拱桥、河埠头随处可见,仿佛带我回到了100年前茅盾笔下的江南水乡。
  据导游说,乌镇是一个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水乡古镇,一直以水兴镇,以水成市,明清时,这里已是“烟火万家”,宛然城府气象。它古朴、幽静、淡雅,历史上文化荟萃、雅士聚集,素有“郎中码头”之称,沈约、昭明太子、陈与义、茅盾等一大批名人都在此驻足、成长。
  小桥静卧碧波上,在阳光的照射下,水上鱼鳞闪耀,美不胜收。“水阁”是乌镇的特色水景。许多民居的房子由两个置身水中的柱子支撑着,上面铺上木板,木板上搭建木房,形成了最具水乡风味的“水阁”,充分体现“人家尽枕河”的意境。据说,现在居住在乌镇的都是些老年人,他们对市区的高楼大厦没有兴趣,依然生活在幽静“水阁”里,吃饭、喝茶、喂鱼,好不闲情逸致。
  清、幽、恬、静、宠辱不惊,是乌镇给我的最深印象。在乌镇的一条又一条古街上,难得发现有几家商店,仅有的也都是为方便游客购物的特色旅游商店。沿街居住的身穿藏青色衣裤的老人,他们不管窄窄的弄通里熙攘穿梭的游人,自顾自地做着事情,或抽烟、或品茶、或独处,或坐在一张高背的暗红色木椅上打瞌睡。然而,在静谧中,乌篷船在清碧的河道里摇出的咿呀橹声,人们轻轻的细语声,脚步叩着石板的踏歌声,都是那样的真切可闻。乌镇固有的自然本色所透出的那种古典美,更是让我感受和体味着深邃的文化底蕴。在文学巨匠茅盾故居,可瞻仰革命先驱的丰功伟绩;在江南木雕馆、江南百床馆、余榴梁钱币馆,可领略传统的文化内涵;在蓝印花布染坊里,可买上一米蓝花布带回家……古镇藏匿着的万般风情,宛如一本讲述百年生活形态的古书,让人百看不厌。
  乌镇是幽暗的。在乌镇,幽暗的确无处不在!就算是在人满为患的传统作坊区里,你也会与幽暗不期而遇。蓝印花布自天而下,遮蔽了炽热的阳光,在蓝色的幽暗之下,你的心是一碗已经凉透的凉开水;民间艺术展是乌镇的一些祖传工艺,编草鞋呀,绣花呀,做杭白菊呀,手工做的纸伞呀。乌镇的房子一半延伸到河里,木格子窗撑开在那里,屋里的婆婆与工艺是幽暗,一窗之隔,河道是明亮且流动的;桥边上的香山堂,精深空旷的房子是幽暗,老式木头招牌是幽暗,就连吊在店堂里的来回晃动的中药包也是幽暗的……
  别人说,离开是为了更好地思念。离开乌镇之后,我更想它,想它的古朴、想它的恬静、想它的淡雅、甚至想它的那份独有的幽暗,也许,我已经对这个千年古镇有了一份恋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