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行/见闻07-9-17八版-2 |
神奇的吐鲁番
文·图/许初鸣
文·图/许初鸣
吐鲁番在我心中一直是个神奇的梦境。神奇缘于遥远,从厦门到新疆首府乌鲁木齐空中距离有4000公里,是国内最长的航线。吐鲁番就在乌鲁木齐东边180公里处,到吐鲁番去的人通常是从乌鲁木齐乘汽车沿高速公路前往。遥远产生反差,反差导致神奇。一个长住东南沿海的人到西北地区,觉得处处与家乡不一样,处处都很神秘新奇。
独特的地理环境是吐鲁番的第一神奇。这里是距离海洋最远的地方,乌鲁木齐西南郊就有一个“亚洲大陆地理中心”的标志。吐鲁番又是我国最低的地方(世界第二),1万多平方公里的吐鲁番盆地有一半低于海平面,艾丁湖湖面海拔-154米,是气温最高的地方,每年6至8月平均气温30℃,沙砾地表温度最高纪录是82.3℃,因此有“火州”之称。吐鲁番多风少雨,气候干燥,年降水量16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在我们东南沿海,一场暴雨的降水量就要超过这里十几二十年的总降水量。
独特的人文景观是吐鲁番的第二神奇。这里有交河故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坎儿井、苏公塔等名扬中外的文物古迹。这些人文景观之所以能够长久保存,得益于这里的自然条件,因为吐鲁番气候干燥,各种文物甚至千年古尸都不容易腐烂损坏。要是在我们东南沿海,那样潮湿多雨,不要说千年古尸保不了,就是交河故城也早损毁消失了。
那天,我们在吐鲁番游了交河故城、坎儿井、苏公塔、火焰山和葡萄沟等极具西域特色的景观。交河故城是我们游览的第一个景点,也是给我印象最深的景点。交河故城坐落在吐鲁番西面10公里左右的亚尔乃孜沟中,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车师前国国都的遗址。故城看似建在一个高台上,实际是在河谷中的小洲上。远古时洪水冲刷形成一道河谷,在河谷中又留下一个平面呈柳叶形的河心洲。长1600多米、宽300米的交河故城就在约百米宽、30米深的河谷怀抱中,因为河水分流绕城下,在城的首尾相交,所以称为交河。看着这样独特的地理环境,我们不得不佩服造物的非凡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让我更佩服的是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个故城与其他古城最大的不同在于,一般古城都是用砖石从下而上建造成的,而这座故城却是在原生土中从上而下掏挖出来的。窑洞是在原生土中直接掏出,平房则多是切挖原生土留出四壁,然后用木头搭顶。从残留的柱洞看,有不少是多层建筑。整座城分成三个区,一是北部的寺院区,二是东部的官署区,三是西部的平民区。总面积25万平方米的房屋院宇,可以让我们想象当年这里是多么的繁华和热闹。由于气候干燥,城内的街道房屋、寺院佛塔、官署衙门都保存得相当完整,游客可以走街串巷,穿堂入室,踏访古居,追怀历史。我眺望着那别出心裁的建筑模式,抚摸着那错落有致的断垣残壁,整个心完全沉浸在试图破解历史之谜的思索中。
坎儿井是吐鲁番的生命之源。新疆现存的坎儿井有1600多条,6000多公里,绝大多数集中在吐鲁番。在气候如此干燥的地方,能有如此葱翠的绿洲,重要奥秘就在于有了坎儿井。由于坎儿井是“地下运河”,不受季节和风沙的影响,蒸发量小,流量稳定,地下渠道的出水口与地面明渠连接起来,就可以把几十米深的地下水引出水面,用于灌溉。地下渠道每隔几十米上面都有一口竖井,是挖掘和维修坎儿井时土石的通道。吐鲁番有坎儿井博物馆,对这种西域特有的水利工程进行直观详细的解剖介绍。坎儿井构思之巧妙、工程之浩大,令人叹为观止。在水源丰盛的东南沿海,这真是不可思议的杰作。有人把它与万里长城和大运河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我看不为过。
苏公塔位于吐鲁番市东南2公里处,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圆柱形塔身,通高37米,巍峨壮观,是新疆现存最大的古塔。全部以砖块砌成,外面砌出各种几何图案,美观大方。里面有螺旋形盘道,共72级台阶,可以登至塔顶。苏公塔与旁边的清真寺相连,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富于维吾尔族的建筑艺术特色。这种别具一格的建筑样式,在东南沿海是看不到的。
由于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的渲染,火焰山在中国家喻户晓,无人不知。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对火焰山有许多生动的描绘:“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现实中的火焰山,是亿年之前岩浆喷涌形成的,宽10公里左右,高500米上下,自东而西连绵100公里,蜿蜒曲折,赤褐色砂岩在烈日下灼灼闪光,如同烈焰升腾。
葡萄沟就在火焰山西侧的一个峡谷中。两山夹峙中,一道银练似的河水从沟底奔涌穿行而过,成为葡萄沟的生命之源。我们的汽车沿着盘山公路行进。葡萄架层层叠叠,葡萄藤交织缠绕,一串串葡萄如同珍珠晶莹剔透。蜿蜒起伏的葡萄园、状如碉堡的葡萄干晾房、富于维吾尔族特色的民居,合奏成一支田园交响曲,令人心醉。到了葡萄沟游乐园,商业气息就比较浓厚,许多商贩在这里叫卖葡萄干。也可以花上几元钱,品尝新鲜的葡萄和瓜果。当自己向往许久的诗画意境出现在自己眼前时,心中的感慨真是难以言表。
其实,在吐鲁番游览,不仅是那些导游带领我们参观的固定景点,就是坐在行驶中的车里,路两旁也有许多如画的风景扑面而来,目不暇接。在乌鲁木齐至吐鲁番的180公里行程中,透过车窗玻璃,一望无际的荒漠、夹着公路的或黑或赤的砂砾岩石山、时时映入眼帘的雪山、点缀着沙漠的绿洲和牧场,特别是达坂这个亚洲最大的风力发电站连绵近10公里的数百个风车,都是别处难得一见的景观。
吐鲁番之行结束了,梦境变成了现实,神秘撩开了面纱,可说是如愿以偿。但西域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时时在脑海中映现,与自己家乡反差极大的风土人情已经深深地嵌入了自己的记忆。
(本文作者为中国建设报记者)
独特的地理环境是吐鲁番的第一神奇。这里是距离海洋最远的地方,乌鲁木齐西南郊就有一个“亚洲大陆地理中心”的标志。吐鲁番又是我国最低的地方(世界第二),1万多平方公里的吐鲁番盆地有一半低于海平面,艾丁湖湖面海拔-154米,是气温最高的地方,每年6至8月平均气温30℃,沙砾地表温度最高纪录是82.3℃,因此有“火州”之称。吐鲁番多风少雨,气候干燥,年降水量16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在我们东南沿海,一场暴雨的降水量就要超过这里十几二十年的总降水量。
独特的人文景观是吐鲁番的第二神奇。这里有交河故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坎儿井、苏公塔等名扬中外的文物古迹。这些人文景观之所以能够长久保存,得益于这里的自然条件,因为吐鲁番气候干燥,各种文物甚至千年古尸都不容易腐烂损坏。要是在我们东南沿海,那样潮湿多雨,不要说千年古尸保不了,就是交河故城也早损毁消失了。
那天,我们在吐鲁番游了交河故城、坎儿井、苏公塔、火焰山和葡萄沟等极具西域特色的景观。交河故城是我们游览的第一个景点,也是给我印象最深的景点。交河故城坐落在吐鲁番西面10公里左右的亚尔乃孜沟中,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车师前国国都的遗址。故城看似建在一个高台上,实际是在河谷中的小洲上。远古时洪水冲刷形成一道河谷,在河谷中又留下一个平面呈柳叶形的河心洲。长1600多米、宽300米的交河故城就在约百米宽、30米深的河谷怀抱中,因为河水分流绕城下,在城的首尾相交,所以称为交河。看着这样独特的地理环境,我们不得不佩服造物的非凡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让我更佩服的是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个故城与其他古城最大的不同在于,一般古城都是用砖石从下而上建造成的,而这座故城却是在原生土中从上而下掏挖出来的。窑洞是在原生土中直接掏出,平房则多是切挖原生土留出四壁,然后用木头搭顶。从残留的柱洞看,有不少是多层建筑。整座城分成三个区,一是北部的寺院区,二是东部的官署区,三是西部的平民区。总面积25万平方米的房屋院宇,可以让我们想象当年这里是多么的繁华和热闹。由于气候干燥,城内的街道房屋、寺院佛塔、官署衙门都保存得相当完整,游客可以走街串巷,穿堂入室,踏访古居,追怀历史。我眺望着那别出心裁的建筑模式,抚摸着那错落有致的断垣残壁,整个心完全沉浸在试图破解历史之谜的思索中。
坎儿井是吐鲁番的生命之源。新疆现存的坎儿井有1600多条,6000多公里,绝大多数集中在吐鲁番。在气候如此干燥的地方,能有如此葱翠的绿洲,重要奥秘就在于有了坎儿井。由于坎儿井是“地下运河”,不受季节和风沙的影响,蒸发量小,流量稳定,地下渠道的出水口与地面明渠连接起来,就可以把几十米深的地下水引出水面,用于灌溉。地下渠道每隔几十米上面都有一口竖井,是挖掘和维修坎儿井时土石的通道。吐鲁番有坎儿井博物馆,对这种西域特有的水利工程进行直观详细的解剖介绍。坎儿井构思之巧妙、工程之浩大,令人叹为观止。在水源丰盛的东南沿海,这真是不可思议的杰作。有人把它与万里长城和大运河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我看不为过。
苏公塔位于吐鲁番市东南2公里处,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圆柱形塔身,通高37米,巍峨壮观,是新疆现存最大的古塔。全部以砖块砌成,外面砌出各种几何图案,美观大方。里面有螺旋形盘道,共72级台阶,可以登至塔顶。苏公塔与旁边的清真寺相连,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富于维吾尔族的建筑艺术特色。这种别具一格的建筑样式,在东南沿海是看不到的。
由于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的渲染,火焰山在中国家喻户晓,无人不知。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对火焰山有许多生动的描绘:“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现实中的火焰山,是亿年之前岩浆喷涌形成的,宽10公里左右,高500米上下,自东而西连绵100公里,蜿蜒曲折,赤褐色砂岩在烈日下灼灼闪光,如同烈焰升腾。
葡萄沟就在火焰山西侧的一个峡谷中。两山夹峙中,一道银练似的河水从沟底奔涌穿行而过,成为葡萄沟的生命之源。我们的汽车沿着盘山公路行进。葡萄架层层叠叠,葡萄藤交织缠绕,一串串葡萄如同珍珠晶莹剔透。蜿蜒起伏的葡萄园、状如碉堡的葡萄干晾房、富于维吾尔族特色的民居,合奏成一支田园交响曲,令人心醉。到了葡萄沟游乐园,商业气息就比较浓厚,许多商贩在这里叫卖葡萄干。也可以花上几元钱,品尝新鲜的葡萄和瓜果。当自己向往许久的诗画意境出现在自己眼前时,心中的感慨真是难以言表。
其实,在吐鲁番游览,不仅是那些导游带领我们参观的固定景点,就是坐在行驶中的车里,路两旁也有许多如画的风景扑面而来,目不暇接。在乌鲁木齐至吐鲁番的180公里行程中,透过车窗玻璃,一望无际的荒漠、夹着公路的或黑或赤的砂砾岩石山、时时映入眼帘的雪山、点缀着沙漠的绿洲和牧场,特别是达坂这个亚洲最大的风力发电站连绵近10公里的数百个风车,都是别处难得一见的景观。
吐鲁番之行结束了,梦境变成了现实,神秘撩开了面纱,可说是如愿以偿。但西域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时时在脑海中映现,与自己家乡反差极大的风土人情已经深深地嵌入了自己的记忆。
(本文作者为中国建设报记者)
后一篇:宋英杰:我的重庆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