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幸福课与育儿----左右脑新知识与情绪
(2012-03-29 08:43:12)
标签:
儿童教育家庭教育幼儿教育早期教育教育育儿早教心理儿童心理 |
分类: 儿童发展 |
哈佛幸福课与育儿----左右脑新知识与情绪
原创/小米爸爸
http://blog.sina.com.cn/zhitianqiong
已经是第7次与这样的观点不期而遇了。
大脑的左半球负责积极情绪的产生,大脑的右半球负责消极情绪的产生,因此左半球损伤会导致抑郁、恐惧和悲观。右半球的损伤则导致欣快感等。用右手做事比用左手做事将表现更多的积极性。因为右手连着左脑。
我说错了吗?估计多数人以为我说错了。
第1次看到这个结论时,打死我都不信,那本书叫生物心理学;
第2次看到这个结论,有所感触,那本书叫认知心理学;
第3次看到这个结论,在一本厚厚的神经科学教材上;
第4次.…………..
第5次……………….
...........................
第7次!哈佛大学幸福课讲授者Tal—Ben讲出了差不多一样的结论!
这7本书的作者,每位都是他们领域里响当当的专家,而且都是国外著名大学里的专家。
按这样的理论,开发右脑岂不会使孩子负面情绪增加,结论很可能是肯定的,那么我们是不是不用开发右脑或是刺激右脑的发育,那确定不是。这里面的原因在于: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共用同一条神经回路。当你体验更多负面的情绪,而不是压抑它的话,也意味着你能体验到更多、更强的积极情绪。当你压抑了自己的负面情绪,也就压制了你对乐观、喜悦等积极情绪的体验。
那么如何对待我们的负面情绪呢?任由它发展?当然不是,这里的对策是:接纳与主动体验。当过学生的你我都知道,课堂上当我们想笑,老师又虎视眈眈的时候,我们竭力的压制胸中的欢乐,结果只能是:这种欢乐会变得不可抑制,只怕最后还是会笑出声来,若我们采取疏导方式,就去笑一笑,或是对自己说:笑一下,笑一下吧、很快就觉得不想笑了。这个办法对大人与小孩都有效。
同理,当我们悲伤时,抑制自己的悲伤,只怕会使我们的忧伤不断的延长与延时,倒不如接纳它。我们可以这样想:“我很悲伤,那我就悲伤吧,悲伤啊,来吧,就让我感受与体验一下吧。”然后,很可能悲伤反而不那么强烈了。
父母们的问题是,通常很难接受孩子的负面情绪。孩子太快乐了,我们可能会说:“别吵!”孩子太伤心了我们会说:“别伤心”然后不停的安慰他们,孩子要是发火,我们会大声喝斥,要是火发的很大,搞不好我们会劈头劈脸的给他们一阵怒骂或是赏一顿“屁股”。其实这里的喝斥、安慰、屁股都有问题。
看一个例子,这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例子。
小C是年级里的数学尖子,他为了参加市数学奥赛准备了整个暑假,投入了很多时间与精力,结果却在数学奥赛时发挥失常、彻底考砸。出了考场门,小C忍不住痛哭流泪。
他爸爸说:“哭什么哭?不就是一个考试嘛,没听到过男儿有泪不轻弹?人家女孩子都还没哭呢。”
他妈妈说:“好了,没事、没事,不就一个考试嘛,失败了可以重来………”
小C的爸爸与妈妈的处理方式是不是现实生活里我们所熟悉的处理方式?但都存在着问题。
小C爸爸的问题是,他觉得男孩子不应当众哭泣,不应当众悲伤。这是多数中国人或是世界上父亲们通行的信条。对于他的问题,我们可以重复一下上面的知识:若你压抑而不是去接受与体验你的负面情绪,那么你也不能更好的体验到你的积极情绪。而且小C爸爸的处理方式还会引发其实更深层次的问题,这个在这里先略过。
那么,小C妈妈的问题又是什么呢?她采用了安慰的方式,这也是个全世界通行的方法,但这种传统的应对方法其实是错的,最近几年大量的研究证实:当人遭遇重大打击时,别人的安慰只会使当事人的痛苦延长,心境更加糟糕!我确实没说错,别人的安慰在我们悲伤时只会将我们的心情搞得更糟。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这种情形呢?一个办法就是静静的听当事人说,并用:“嗯“,”是的”之类的语言回应一下,很多时候,悲伤中的人只是希望我们倾听、接受与理解他们悲伤痛苦的心情,听他们诉说。此时我们只需静静的倾听,在听的时候还可再加上下面的处理方法适当回应一下诉说的一方,让他知道我们在倾听他、理解他,接纳他的情绪时,他的负面情绪将较快消解。
以上面的小C为例,小C若说:妈妈,我好伤心,好伤心、心里好难受啊。此是你只要静静的听,偶而用类似:“嗯”,“你很伤心”、“妈妈知道你伤心”,“知道你非常难过”,然后陪着他。你说出了他的情绪,并让他知道你理解他的痛苦,并与他同在。他的苦难将消退。这是当前比较好的一个处理方法。这些方法对大人与对孩子都适用。
*本文仅供参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