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残障采访组为特奥会添彩
倾听——“1+1”的声音
人群中,佩戴着“媒体记者”标识牌的他们是最忙碌的人,也是特殊的人,因为他们中有的驻着拐杖,有的双目失明,和其他的媒体记者完全不同。
解岩和他的三位同事、两位来自国外的“项目支持人”,就是来自“北京一加一文化交流中心”的“1+1声音工作室”采访组合,他们30日刚刚从北京抵沪,就很快投入特奥赛事活动的采访中。他们克服着各种困难,付出比同行多得多的努力和汗水,为本届特奥会的采访工作平添了一笔浓墨重彩……
11位员工8位残障
从拄着拐杖的工作室主任解岩手中接过名片,马上感到一丝异样,因为上面除了我们熟悉的文字、图案还有一些凸点——盲文。“我们11位员工中有8位是残障人士,包括我本人。我是肢体残疾,这次和我一起来的有失明的,有弱视,包括给我们提供帮助的‘项目支持’,你有没有注意他的视力也有问题……”说着这个并不轻松的话题,解岩的脸上却带着轻松的笑容。
在解岩介绍的工作室网站上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历史:“北京一加一文化交流中心是由两名具有相同IT职业背景,不同人生经历的残障人于2006年3月发起并注册成立的,是残障人自行管理,并由多名残障人和健全人共同参与合作的民间非营利性组织。是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会员。”也可以看到它胸怀大志的“宗旨”——依托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建立视障人声音工作室,促进弱势群体特别是残障人士在职业技能、信息补偿和社会发展方面的交流与实践,为各类型民间组织提供服务和宣传平台。以及“愿景”——科技跨越障碍、用心共创未来,最终实现一个多元融和社会。他们选择的媒介就是——声音。
这是一个用简单的用意构造起来的工作室,但是它承担着巨大的憧憬和梦想。他们是幸运的,因为他们得到英国威斯特基金会等机构的支持,比如这次来上海,就有中文流利的英国人史蒂芬·郝来特(中文名“赫曦”)等项目支持人的全力协助。不过在实际操作中,他们还是面临着很多“不简单”的困难……
为08残奥会练兵
“我们是民营机构,一般采访申请总会有些问题,之前我们也没能投入人力进行各种采访,我们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明年在北京举行的2008残奥会,它是我们自己的盛会。因此之前我们也采访了‘好运北京’、国际盲人门球邀请赛等赛事。”他们在采访中需要克服身体、经验、硬件设施等各种同行难以想象的困难,“确实很累,我们也不能像其他媒体那样面面俱到,我们只能抓一些点,做我们能做的事……比如其他媒体更关注运动员的成绩,运动明星的采访,我们就关注他们的家人、朋友、老师,因为我们自身对此有切身的感受,我们这些残障人士的生活离不开很多周围的人的帮助。”虽然起步艰难,谈到采访的体会,解岩充满自信:“我们有自己的特点,自己的角度,自己的观众,当然也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这个群体。”
确实,他们做到了,他们的采访也引起外界关注,包括北京电视台在内的一些媒体都报道了这群“特殊的同行”,这也给了他们莫大的鼓舞。“几次采访下来,积累了一些经验。这次来上海我们想做更多的努力,积累更多的经验,当然,到明年残奥会举行的时候,我相信我们还会做得更好。”
所有人都是“盲人”
一到上海,他们在火车站附近的长安大厦匆匆安顿,就赶到新闻中心开始了他们具体而有计划的工作:“这几天我们除了每天赶到活动现场采访外,第一时间回到新闻中心制作节目,标注关键词等,然后交给后方网络制作,除了满足自己网站的需要,还提供给全国各地一些与我们合作的新闻机构,补充、丰富各地关于残障人士的报道节目。我们正式投入运营刚好一年,这一年我们的工作有了质的飞跃。而且我们不是孤独的,你看来自英国的、全世界的朋友都在支持我们……”
目前网站的新闻报道还是以声音广播节目为主,“在我们看来,所有人在广播面前都是‘盲人’,用我们真诚的声音去解读正在发生的历史事件,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我们也将改变这种传统观念,即残障人士能力低等等,我们是年轻一代的残障人士,有着自己的生活理念,我们会用踏实的作风,尽一切努力把我们生活中最鲜活的一面展现出来,让大家通过声音来感受我们残障人士的所思所想。”

一张交通卡体验上海的真情
“困难?我们在上海没有困难,包括节假日交通管制什么的情况都比我们想像得好很多,我们到上海之后感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融合’,无论是工作上的接洽,还是采访那些特奥团成员,让我们的感觉就像这几天上海的空气一样……舒服!”解岩的一番心里话决不是客套,而是对此次采访安排的真切感受。
因为属于民营的新兴网络媒体,他们在之前的采访申请中经常遭遇冷落,长期在北京运作的他们这次完全是对上海特奥会抱着试一试的想法,通过网络进行了联络和申请,简单地介绍了他们的组织和情况,而得到的反馈之热情完全是出乎他们意料的,“上海特奥会新闻中心和我们接洽的贺老师给我们的回复中写道‘非常非常欢迎你们1+1工作室来上海报道特奥会’,一连两个‘非常’,说明我们的工作,我们网站的内容得到了认可。”
到新闻中心报到,他们每个成员除了领到采访证件之外,在赛事资料中还有一张有相当数额的上海公共交通卡,凭次他们可以自由换乘上海的公共汽车、地铁、轮渡及出租车等。“东道主想得太周到了,尤其这张卡,对我们实在太重要。因为我们这些残障人士,平时出行不便,不是视力不好就是手脚不便,因此常常掉东西、忘了拿找零等等,有了这张卡,哪儿都是刷一下,省了很多心。这里面主要不是钱多少的问题,最关键的还是方便。尤其最近几天节假日交通管制,我们采访往往又是很急,出新闻中心、到哪儿都是很快上下车,平时拿钱、找钱,我们动作又慢难免一番周折,现在卡刷一下马上就走人了,对残障人士这点方便最重要了!”
而在上海特奥会的新闻中心,他们也欣喜地发现自己不是“独立大队”,“那里有很多不同残障类型的媒体工作人员,我们在新闻中心看到过坐轮椅的记者,有日本的智障人士采访团,还有脸部烧伤的,大家彼此交流互相融合,特别亲切。而我们是中国仅有的残障记者,这让我们感到光荣,又感觉责任重大,目前中国的媒体不乏消极的现象,而我们将用自己的工作,承担起更多的媒体工作者的责任!”而诠释这次特奥会的报道,解岩如此表述:“我们有责任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里正在发生着如此重大的一件事,而制造这一奇迹的上海,已经超脱了以往金融中心、经济城市的狭隘概念,我们感受到的上海,还是一座有爱心、慈善心的国际都市!”

左起:解岩、青风、高山、金玲
东方体育日报 记者
张晓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