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二弟一年收获,估计村里比他多的不站少数。
2、老家人的消费意识和观念,也与过去大不相同。别的不说,让我感到特别惊讶的是:我无论到了哪个村,各家办事的实在是太多,几乎是天天都有。这除了说明他们的经济条件好了外,花钱的意识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如:办满月的,本命年的,过大寿、生日的,结婚、订婚的等等,有的在家办,杀猪宰羊的;有的到镇里或临近的饭店办,一桌下来少也得6.7百元。家家村村可是够热闹的。不过,这中热闹中,除了有道喜、欢快的同时,也有着不少的怨声。
3、老家人依然保留着一些美好的传统习俗,尤其蒙古人家,他们还是那么的热情好客、朴实大方。不管家里来了什么客人,他们都能很好的招待,而且很大方。要是赶上杀猪宰羊,那大块的肉,大腕酒,一定会让你吃个够。尽管他们喂一口猪,杀一只羊,并不是很容易,可他们并不在意。这一点我是深深的领教了,也很佩服他们的慷慨,尽管我不是很提倡。
这是在妻侄海龙家的一个场面,就这样待遇还遇到很多。
4、老家小孩上学不花钱,这是我一直很羡慕的事。我所说的不花钱是指,初中以下的学生在校吃住一律免费。听孩子们说,他们平时早餐有鸡蛋、牛奶、面包等,还说比家里吃的好。看来伙食标准还挺高。这种待遇,好像不是哪儿都有。我打听多次,就内蒙很多地方或学校并没有这个政策。
5、“项目”这是老家人的热门话题,当官的议论,村民议论。至于“项目”全称怎么讲,我不知道。可我知道:所谓的项目具体内容很多:如“土房改造”一项,指原来是土房子的住户,把土房子扒掉,重新盖砖瓦结构住房,国家给一定数额资金的补贴。至于到底补多少,有的说是一万五,有的说2万。各村、嘎查执行情况也不完全相同。有的村、嘎查对这项改造,带有强制性,有的是由住户自愿。也有一些住家因还有一部分资金需要自己解决,而无法享受这个待遇的。还如:国家拿钱给村里修建水泥路,盖院墙,盖牛羊圈,蔬菜大棚的等等。对了,今年冬天还免费发给了各家一吨煤,这些都是在所说的“项目”之内。
说起“项目”,有一点让我不理解,既然都是一个地区,可有的村、嘎查“项目”多,有的却很少,我没闹清楚,有人说是跟村干部有关系。不管怎么说,“项目”是当地村民很关注的一件要事,好事。
这是老家宝力高嘎查的一条水泥路,这就属于一个“项目”,虽说路面不宽,质量也不是很好,但毕竟还好走多了。
好,今天就写这么多,写字总没有发图片那么痛快,但适当的写的也好;一是抒发一点内心的东西,再则,动动手,动动脑筋,估计对预防老年痴呆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