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四十年后的同学聚会(二)

标签:
东屋堂弟歌声行李卷张国 |
这次春节前回一趟老家,转了很多地方,家乡的山水和那里的亲朋好友等,都给我留下了很多、很深的印象。其中,我能有机会和40年前的小学时的几位同学聚会,更是一件让我格外的兴奋和留恋的事。
在我们同学第一次聚会的第二天,张国同学邀请几位同学到他家里聚聚。
张国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农”。他和其他几位同学一样,都是四十年前小学时的“光腚同学”。有点区别就是,他还没有高小毕业,提前一年就回家了。听说以后也再没有上学。
这次聚会,几位同学开两辆车,先到旗所在地鲁北镇,然后一同坐车去的张国家。一同去的基本还是第一次聚会的那几位同学,有宝力道、刘国维、赵作峰、白伊拉、张国和我(王力强因家有急事未能参加)。
张国的家住在鲁北镇北20华里、叫“稻子把”的一个村子。我们大概用了10多分钟,便到了张国的家。那是一个很宽敞的农家大院,房子好像也有一百多平米。旁边还有一栋三间新的砖瓦房,暂时没有人居住。
早就听说张是个全乡有名的富户,看样子不假。我还听说他在前几年还曾当选为村书记,干了几年后不干了。
我们下车后一进门就是客厅,几个老式沙发分别摆放房间靠墙的四周,还有茶几等,毕竟是农村,屋里屋外都渗透着乡土气息,但让人感觉很宽敞、自在。
那天的天气很冷,当我们坐在客厅喝茶时,一会就感觉有点一坐不住了。后来不知哪位同学,提议到东屋的去,那屋有炕。这个主意不错,因我知道,北方的农村大多是靠火炕取暖的。
东屋果真有一个靠北墙的大炕,炕的东西两头分别叠放着两铺行李卷,一看就知道这是老两口的卧室了。
东屋比客厅暖和一些,我们脱下外边的棉衣,几个人围着一张桌子,边喝水边聊天,还打了一扑克。
张的老伴和家里人在外屋地紧张地忙乎着。大概过了近两个小时,我挪到了北屋的餐厅。紧接着一桌丰盛的大餐摆到我们的面前,这可是一桌地地道道的农家饭菜。除了几样青菜是现买的外,其他大都是自家的土特产;如:小鸡炖蘑菇,猪肉炖酸菜、大块大块的手把肉等。张国从一个橱柜里拿出了几瓶不是一个牌子的瓶酒,看上去好像都是比较好的酒。可有的同学提出,这些酒喝不惯,要求要喝当地的,结果张的儿子又现去小卖店弄来一箱当地的普通酒。我记不清是什么牌子了,说是当地人都很喜欢。看来同学们是要大喝一场,我也要再次破戒了。
一桌就坐的除了同学外,还有一位交警(张的要好朋友)和我的堂弟包金山,堂弟和他们很早就熟悉,是张特约的,后来张的长子也就坐给倒酒和作陪。
这次聚会,大家没有第一次那样客套和更多的话语,似乎所有情感都集中到了酒杯上了。主人提酒后不一会,大家就刻不容缓的轮流把盏了。一杯接一杯,谁也不甘落后。酒至半酣时,不知哪位同学提议,让每位同学唱首歌。
虽说大家都很为难,但由于兴奋,有几位放开喉咙唱起了自己最熟悉的歌……
“毛主席的书,我最爱读……”;“下定决心,不怕牺牲……”“北京的金山上……”。
同学们唱的大都是40年前,被人们称为“革命歌曲”的老歌了。同学们的歌声,不是很动听,可却让我有着很特别的感觉;歌声把我们引到了那几十年前的那个特殊的“革命岁月”;歌声把我们引到那天真无邪的少儿时代。
这次聚会,最后在歌声和碰杯声中结束了。
那次喝酒、我醉了,但一点都不难受……
后补图(2010.9.3录像待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