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的家乡,也是我的工作单位——图牧吉劳教所,人们称这里是个别墅 ,我说它是个“世外桃源”更为合适。
在一片平坦的草地上坐落着几栋现代化式的楼房,大概加上没完工的也不过十几座楼,楼与楼之间都有一定的距离,有的间隔有一、二里地之远,楼的样式各不相同,它们被一望无际的草原和的耕地包围着,从远处望去显得格外的突出和壮观。
有一条大约两公里长的水泥街道,这条街道是这里的仅有的一条街道,它贯穿于东西,基本连接了所有的楼房,最东边是学校,西边是医院、所部办公楼和宾馆。靠中间地带,道南,有整齐的四栋楼,在一个大院里,是民警居住楼,称为警苑小区。街道北边大多是平房,是老居民区,道边是小卖店、饭店等个体商户。
街道两侧排列着整齐的简易路灯,不算豪华,但每到夜间,也能将整个街道照得通亮。
这条街道平时大多都很平静 ,在上下班时看到的人多一点,平时很少有人成群结队走动,总是星星点点,有时甚至一个人都看不到。 这里的车辆也不多,除了有数几辆来往的客车行驶外,经常能看到是内部的警车在上面穿梭而过,还有少量的摩托车和农户的四轮拖拉机来回行驶。气候不好时,更是显得非常的宁静,使有些外来人感到特别惊奇。
一个方圆百里的地段,人口仅有四千左右,其中一大部分是外来包种土地农户,
这里地处偏僻,单位特殊,流动人员甚少,当地老一点的工人和干部有的已故去,有的退休后迁居到故乡,孩子大多都送往外地就学或在外地寻求职业和安家落户,所以,这里的人口,几十年来是有减无增,始终保持在几千口人家的特殊地带。
在这里长期居住的人,大多安居乐业,民警们拿着国家的俸禄,安心于自己的职业,虽说不太富有,却也自给自足,有的还富富有余。农户们虽说辛苦,一年到头却也能旱涝保收。包地亩数多的,收入都在上万元到几万元,收入相当可观。
他们习惯自己的生活,除了想法把孩子送出去上学和谋求职业外,他们很少出去走动,对外边的世界并不感兴趣,虽说外边繁华、时尚、还是花花绿绿,他们也并不向往,再加常年的封闭式管理,他们观念、意识似乎临近僵化,有些言谈举止与社会格格不入,甚至对外边的有些东西反感和抵触,但他们安分守己,实足常乐;喜欢过这种相对无忧无虑、安宁而平静的生活。
这里虽然地处偏远,文化生活等方面相对落后,人们的观念也似乎落伍,但这里很和谐,也很安全,正所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形容这里再恰当不过,,大多数人朴实、本分,人与人、人与自然都能友好相处,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使人感到在这里生活更感安全和舒坦。
这里自然景色很美,几十年来,除了耕地多点外,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自然状况,也算是个自然保护比较好的一个地区。
这里没有高山,也没有河流,却有着辽阔的草地和耕田,还有分布多处的自然湖,也叫水泡子,草地上有多种国家保护动物和飞禽,号称为老鸨的故乡,每到开春,老鸨和灰鹤、大雁等成群结队地来到这里,野鸡、兔子更是到处可见,在楼前房后常能听到野鸡的叫声和它们飞奔的踪影。
湖水里的鱼蟹,更是远近闻名 ,因为 它们都是自然生成,并非人工饲养,味道也确实大不相同。
这里的环境优美,空气新鲜,没有丝毫的污染。
冬天空气清新凉爽。到了春暖花开时更是到处飘溢着花草芳香,整个空间都充满了大草原和田野的气息,每当早起开窗时,一股沁香而又新鲜的空气扑面而来,使人感觉到有一种透心的无比的舒畅……。
楼前屋后彩蝶飞舞、鸟鹊嬉耍的动人情景,总是让人心旷神怡。
不知是在这里住久的缘故,还是真的很好?给我的感觉真的很美!
大城市的确热闹而繁华,也令多少人向往;可这里的安宁更使人感到舒坦。
灯红酒绿确实诱人心猿;但草原上的花香野草更让人迷恋!
这里虽然地处偏远荒凉,它却是原本的自然。
附:(短文、视频、图片)
我好想把这里写的比真的美丽,但水平有限。这里虽然不是我的出生地,但是我的第二故乡,也是我一直工作着的地方。
还一个让我留恋和赞美的重要因素 : 在几十年前,也就是1959年的时候,是父亲(德力格尔)同其他两名同事(一位叫:裘荣助、另一位不祥)带领40多人,来到这荒无人烟的地方。以“跑马占荒”的方式 ,开采和占领了这片土地。从而使“两劳”系统有了今天这块宝地。他是地地道道的建场元勋。
父亲在这片土地上奋斗了几十年,把一生大部分的血汗洒在这片土地上。他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为劳改、劳教事业立下汗马功劳。他们的丰功伟绩,值得我们赞扬和代代相传。
没有先辈们的艰苦奋斗,就没有现代化的今天。
我们越是过得舒服,越是怀念和感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