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吴的保险之惑——风险覆盖
(2021-05-12 10:13:44)
标签:
保险风险覆盖过强覆盖覆盖重叠杂谈 |
分类: 专业理念 |
保险靠什么赚钱?这个极为简单的问题却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答案。理论上的说法自然是通过承受客户意图转移的风险赚钱;但从恢复保险业四十余年来保险市场的乱象来看,想必大多数人不会认同这种冠冕堂皇的说法,特别是寿险,老吴的描述就是:招来一拨兔子吃各自的窝边草,吃完之后,再换一拨新兔子,反正兔子有的是,窝边草也吃不完。至于理赔,则换了另一副嘴脸。也正是因为如此,保险从业者很不受人待见。一句话,靠忽悠、靠信息不对称赚钱。但老吴认为,所谓时过境迁,虽然仍然有一些市场,可这种低档次的“豪夺”模式已经日薄西山。国家监管部门已然采取相关措施予以打压,当今车险政策的重大调整就是典型例证。可不容忽视的合法不合理的“巧取”却仍然大行其道。其中最典型者就是风险覆盖。
风险覆盖,在保险业中顾名思义就是用保险方案覆盖客户意欲转移的风险,一个科学的保险方案可以任客户予取予求,完美地转移其意欲转移的风险而且代价合理,也就是说,能够实现两者的双赢。但若覆盖的不合理、不科学,则效果会大打折扣,故意为之且情节严重者甚至与诈骗无异。其主要有以下若干形式。一是覆盖重叠,这主要体现在两个以上险种之间。由于险种设计的各自为政且大多数为博客户青睐而故意覆盖全面,这种重叠现象可谓比比皆是。比如,大学新生入校,大多按辅导员要求购买学生平安保险,简称学平险。每年几十元钱和诸多保障,对于来自五湖四海的莘莘学子可谓雪中送炭。但随着学校所在城市开始推行针对包括学生在内的非从业人员具有社保性质的医疗保险时,学平险就形同鸡肋,因为两者形成了风险的重叠覆盖。简而言之,投保人交两份保费但保障几无增加。安责险是工伤保险的有力补充,但两者间在针对受伤者时同样有明显的覆盖重叠。二是过强覆盖或过弱覆盖。前者自然意味着费用无谓提高,后者则使保障低于预期。其实因为客户的风险态度各异,对于商业险选择强覆盖或者弱覆盖无可厚非,但过强或过弱则难脱巧取之嫌。仍以安责险为例,某省的条款是按员工数设置赔偿限额,化工企业3000人以上者一次事故赔偿限额为2500万元,每人赔偿限额40万元。这意味着上限是一次事故伤亡60多人。可这种规模的企业大多是大型国企或知名外企,人员素质较高、管理机制健全不说,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也相当高,现场空寂、员工寥寥。即便考虑交接班或维修等极特殊情形,伤亡人数也几无达到上述数字一半的可能,自然过强覆盖无疑。反过来,如果每位伤者治疗费用赔偿限额如同大多数方案那样设定为五万,则对于烧伤等化学类伤害的治疗无异杯水车薪,有过弱覆盖之嫌。三是在发展趋势上做文章,但也有过弱覆盖之实。例如现阶段尤为火爆的重疾险,出于对于因患重疾而人财两空的恐惧心理,人们对之趋之若鹜,特别是年轻的白领们,虽然花费不菲,也都愿意以此为父母尽份孝心。但人们往往忽略了一重要因素,就是我国政府以人为本的方针从而社保覆盖深度增大的必然趋势,再加上医疗用品的集中采购使得药价呈断崖式下滑以及治理该领域腐败的初见成效,恐怕用不了几年就能感受到该险种的鸡肋之效。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这些事例也告诉我们关注风险覆盖是使得保险业走向良性发展的重要一环,时不我待。老吴也知晓相当一部分覆盖问题并非故意而为,赔付中也有友情之术。但实际上这一次次的变通损害的绝非仅仅是金钱,更是保险业的信誉与未来。就如安责险,不解决其与工伤保险的覆盖重叠,即便有政府助力,其前景依然危如累卵,其它险种以此类推。
当然,该研究的前提是对风险及其特性的了如指掌。在风险理论及相关技术日趋成熟的今天应当能够如愿以偿,定性或者半定量分析就能使我们把握关键。在结合风险的变化和动态特性的三维曲面形成之后,风险覆盖可谓水到渠成,至少不会产生以上诸类原则性问题。其实风险覆盖与我们睡觉盖被子很是类似。厚一分则热,薄一分则凉,故而有些睡眠要求较高者,尤其是女性,会准备薄厚各异的被子系列以供选择。怕热者盖薄被乃弱覆盖,反之则强覆盖。尽管如此,因人体各部位对凉热需求不一,仍会有各类不适之现象。而科学的风险覆盖则相当于一床智能化的被子,结合使用者的主观需求和人体对凉热敏感的基本参数自动调节保温层厚度就可一蹴而就。当然,合适的数学方法对实现这一目标可谓舍我其谁而且当之无愧,相信擅此者大有人在。老吴只愿此文能成为引玉之砖,为使得保险界更具勃勃生机发挥些微热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