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孩子的表达影响孩子对世界的表达       本文贴自无觅丽影萍踪博客

(2012-05-20 23:15:17)
标签:

光环

幸福感

影响

得失

育儿

表达方式

态度

教育

分类: 教育

   每个人对世界都有自己的认知思想和表达方式,这是一个很笼统很宏观的问题,而孩子许多方面受家长表达方式的微观又直接的影响,这里所言的表达指言语、态度、情感、追求、处事待人等方面表现出的模式,而这些模式又会植入孩子的意识里,因为在孩子还没有自己的判断力和未形成自己对待事物的态度和处理方式时,家长和老师的潜移默化真正的是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生理基因决定了孩子基本又独特的个体硬软件装备,而植入孩子的心里的基因让孩子逐渐不自觉地拷贝了父母的行事方式,有些人能意识到自己的弱点可是很难改变,因为潜意识的力量太强大了,也很顽固。

    仅从一件具体的小事或许能有一点启示。如孩子摔倒把自己弄伤了,家长是如何对待孩子的,这是孩子小时候常发生平常小事,而家长的态度对孩子的影响却并不简单,家长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不尽相同,长此以往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我和女儿探讨过这个问题,还饶有兴致地对有明显特征的孩子及家长做了一些探寻了解,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父母极力安慰孩子而怨别人,打桌子骂板凳,哄孩子不哭。父母总是这样安抚孩子,哄孩子开心,责怪别人或物件甚至宣泄对相关人或物的不满,越哄孩子越哭的伤心,是放大了孩子委曲和可怜的感觉,老是这样怜爱,孩子长大以后凡遇到不顺心的事和受到一点挫折都是怨别人,推卸责任,不从自身找原因。和我女儿一个舞队的男孩子就是这样,总怨别人也让和他一起搭档的人难受,把别人伤害了过后他自己也很后悔,女儿问他小时候她受到伤害或挫折时父母尤其是妈妈对他的态度,孩子承认他的父母确实是这一类,孩子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给同学道歉。

    2.怪孩子自己不小心,其实是心疼孩子而生气,但把自己不高兴的情绪都表现出来,怨孩子让不该发生的事发生,经常说“你怎么搞的”,“怎么这么不小心”。其实是心疼而孩子却感觉的是被指责,认为家长对自己不满,父母总是指出孩子的不对,为孩子受到伤害或挫折总显现出难受生气,会让孩子慢慢的什么事情都自己扛,即使很疼也不愿表现出来,轻则报喜不报忧为讨父母高兴,严重的是把难以应对的事情掩藏起来自己消化,如果能力差消化不了的就会有思想负担,会导致自卑,谨小慎微,对某些事情怕失败而不敢尝试,也是造成孩子撒谎的一个主要原因。我观察了解了一些自卑怯懦不敢表现自己或爱撒谎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这些家长都是爱数落埋怨孩子,在孩子面前很强势,直接而简单地对孩子表达不满,或把自己的一些不愉快都表现在脸上给孩子造成心里负担。

    3.为了减少孩子当时疼痛感或不快乐,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用让孩子快乐的另一件事来取代,从一件不快乐的事跳到另一件开心的事情上,虽然心疼但看着孩子开心了总是心里有一些安慰。这样的家长让孩子对于一些挫折往往采取逃避的方式,遇到纠结痛苦的事总不想面对解决而总想绕过去,远离而求得心里的暂时解脱,表面上看起来很快乐,但是把阴郁隐藏起来,而当有些绕不过去的事情摆在面前时就很受打击,难以自拔。当有些家长发现一向听话乖巧的孩子突然变得忧郁或烦躁或更严重的心理问题了,还茫然而不知所措。

    4.复习孩子的受伤的过程和感觉,帮孩子分析受伤的原因,虽然这样对孩子当时可能残酷一些,让孩子重复体验受伤过程孩子当时会更伤心,但孩子找到了自己的原因和避免这类问题发生的经验和教训,孩子学会了直面应对问题的能力和承受失败的能力,这是比较明智的方式,却很少有家长这样做,因为看到孩子受伤没有不心疼的。可是人正是通过克服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和哀伤,会变得坚强,坚强的人会变得优雅,将欲望升华为爱。

显然第四种方式更高明一些,使孩子更受益,但让孩子经历了受伤和痛苦体验后,家长应该再借鉴第二种方式中的家长来点人性化的温暖和关爱,我们知道吃完中药舔一口糖的感觉,学会感知生活的酸甜苦辣并永远有希望,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适当调整自己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更有智慧和责任心的家长。

人的感情是复杂而多维的,而我们的思维和行事方式总爱以惯性和趋同的方式运行,往往注重了表象而忽略了立体的多维空间,注重按理想的范式宏观塑造孩子而忽略了对孩子心里上的影响,顾了眼前却忽略了长远,自己的态度给最爱的人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而自己有时却没有意识到,反而认为自己是多么的爱孩子。有句话叫幸福不幸福只有自己的心知道,光华掩盖下的个体未必就是幸福快乐处事得当的人,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承受力有责任心,自理又自我,会感知快乐有更多幸福感的人可能比成功和光环更重要。

我们做的都不完美,因为当父母之前都是孩子,但是我们可以反思自己,把自己的得失与别人分享,让更多的父母在孩子小时候能给孩子更好的影响,不只是依靠父母这颗大树的庇护更能在大树上自由地作窝,快乐地筑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