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广州《羊城晚报》2014-05-28)
话说“一半”
说到“一半”,首先就该提及梁元帝萧绎的妃子徐昭佩。她无容质,不受待见。她有个性,桀骜不驯。梁元帝眇一目(独眼龙),心狠手辣,竟多年莫奈她何。萧绎与徐昭佩是结发夫妻,他登基后,却不肯册封她为皇后。据李延寿《南史·元帝徐妃》记载,徐昭佩痛恨萧绎,报复方式颇为奇特:化个半面妆,讽刺独眼龙。意思是,你一只眼睛反正看不全,别浪费我的工夫。梁元帝怒了,懒得搭理徐妃,两三年才见一面,等于将她直接打入冷宫。徐妃性子烈,岂肯囫囵吞下这枚糟心丸子?她索性来个红杏出墙,多拾掇几顶绿帽子给梁元帝戴上。徐妃的情夫队伍中有朝臣,也有出家人,偷情地点更叫一个绝,竟然是尼姑庵。对付大帅哥,徐昭佩善用心计,巧用手段,信物也送,情诗也写。萧绎身边的红人暨季江被徐妃纳为入幕之宾,有人问暨季江偷腥滋味如何,他感叹道:“柏直狗虽老犹能猎,萧溧阳马虽老犹骏,徐娘虽老犹尚多情。”这就是“徐娘半老,风韵犹存”的典故出处。梁元帝萧绎毕竟不是一棵路旁枯树,她把他“绿化”得过了头,就只剩下死路一条。
半老徐娘化个半面妆去专门针对独眼龙梁元帝,这个女人若不是疯了,就是不要命了。她不愿意在宫中忍气吞声匍匐度日,只想放飞自己的灵与欲,她死于非命,人生反而更完整,比那些仰君鼻息、承君恩泽的后妃活得更有兴头。
在古人心目中,“半”非好数,往往具有残缺、短少、破绽、亏损、遗憾的意思。以“半”字开头的成语极少是褒义的。试看,半身不遂、半途而废、半真半假、半信半疑、半新半旧、半生半熟、半推半就、半通不通、半死不活、半壁江山、半路夫妻,你说哪个好?但也有人不信邪,拗相公王安石两度拜相,均被迫辞职,可谓尝够了炎凉滋味。晚年他退居江宁(南京),自号半山老人,故意露拙。据宋人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王荆公不耐静坐,非卧即行。晚居钟山谢公墩,自山距城适相半,谓之半山。”每天早饭后,他都会骑毛驴去钟山游览,随意徜徉于山野之间,疲倦了就到定林寺卧憩,直到天色将晚才回家。有时他不上山,则半道折返。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有名有数的政治家,他厉行改革,重用猛人、狠人和小人,以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改革的强度有了,烈度也有了,但在朝在野他树敌太多,尽管有当朝天子宋神宗赵顼力挺,仍撑不到头。“烈士暮年,壮心未已”,止于半山,心境可知。
王安石之后,华夏名士以“半”字勾连自家字号的不乏其人,较为著名的有:龚自珍之子龚孝拱,号半伦;新文化运动主将之一刘复,字半农;工艺美术大师柳家奎,字半坡。他们的字号来历不凡,故事都很精彩。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半截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一半是英雄一半是流氓,一半是好汉一半是孬种,一半是书生一半是匪徒……这种有始无终的“半截人”,我们顺手就能抓获一大把。
胡适小老乡章依萍撰文透露底细:“曾有人问陈公博是怎样人,他说:‘我一半是书生,一半是马路上的瘪三。’”现在还有哪位毒舌男情愿如此直言不讳地恶评自己?书生有担当,瘪三无底线,二者合体,竟然天衣无缝。以陈公博的行事而论,既敢伸肩担道义,也肯失足做汉奸,毕命于刑场前,他居然还兴致勃勃,为典狱长撰写楹联:“大海有真能容之量,明月以不常满为心。”其瘪三成色太足,书生底色终于黯淡无光。
在中国,头号“半截人”是谁?汪精卫若肯认领第二,就没人敢认领第一,陈公博打肿脸充胖子,也加不了几分几厘。汪氏早年冒险犯难,与黄复生、喻培伦合谋刺杀摄政王载沣,堪称豪侠之举,被捕时他口占五绝一首:“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怪只怪肃亲王耆善一念之仁,汪精卫没能做成革命烈士,否则他又何至于晚年投敌,身败名裂?世间有一类角色,救人肉身,却害人灵魂,肃亲王耆善庶几近之。
汪精卫死后,陈剑魂将那首五言诗改造成七言诗,添加八字,面目全非:“当年慷慨歌燕市,曾羡从容作楚囚。恨未引刀成一快,终惭不负少年头!”什么叫扒皮扒彻底?这就叫扒皮扒彻底,做成灯笼,都不粘半星肉末和血渍,却能逼使灯下人老实长记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