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化随笔·爱情观和婚姻观

(2012-11-26 07:26:34)
标签:

爱情观

婚姻观

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文化

(本文首发于天津《今晚报》2012-11-24)

爱情观和婚姻观

 

 

    名人的爱情观和婚姻观往往会被好奇者挖掘出来,仔细打量一番。但这与某些可疑的窥探行为属性迥异,因为此举并未侵犯和冒犯到名人的隐私权。

    莎士比亚的爱情观散见于他的悲剧和喜剧中,常常透露出他对人性的洞悉和了悟,比如这一句:“要和一个男人相处得快乐,你应该多多了解他而不必太爱他;要和一个女人相处得快乐,你应该多多爱她,却别去寻思着了解她。”倘若女人光顾着爱男人,男人光顾着了解女人,就等于自寻烦恼,结果很难美妙。究竟应该爱多少?了解多少?具体配方因人而异,莎士比亚也提供不出固定的计算公式。

    法国剧作家莫里哀曾下笔调侃道:“我喜欢这种爱的自由,每当一张漂亮的面孔向我索取真心的时候,我就会毫不迟疑地付出我的感情。当然,这是在我有一万颗心的情况下。”哪个男人不希望自己有一颗包罗万有的心?一颗心顶一万颗心,那才叫棒呢,但这显然只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花心仔恰恰是连一颗心都很难完整的。

    法国思想家卢梭曾骄傲地宣称:“能以我爱的方式爱我的女人尚未出生。”听话听音,其实他骨子里是虚的。除了既做养母又做情妇的华伦夫人和洗衣妇出身的终生伴侣苔莱丝·勒瓦塞,别的女人,尤其是那些出入上流社会的沙龙贵妇,顶多也就欣赏卢梭的才智,赏给他一些余钱剩米,而不太可能爱上这个“怪胎”。

    英伦诗魔拜伦曾说:“可怕的是:既不能和女人一起过生活,也不能过没有女人的生活。”他是各色美女眼中的浪子唐璜,几乎天天都在情场中打滚,但他的身心从未打算长期停靠在某个温柔的港湾,单漂和早逝就是他逃不脱的命运。

    中国诗魔徐志摩的爱情告白是:“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他说,“爱是甘草,这苦的世界有了它就好上口了”,他还说,“我没有别的方法,我就有爱;没有别的天才,就是爱;没有别的能耐,只是爱;没有别的动力,只是爱”。徐志摩在情场上有过不错的成绩,但最终还是一败涂地了。诗人若将爱情置于超尘绝俗的神龛上,视之为人生唯一重要的大事,结局总不会太妙。最鲜明的例子莫过于西尔维亚·普拉斯和特德·休斯、谢烨和顾城,他们都将爱情和婚姻诗化了,固然拥有过一段甜蜜的时光,却以悲剧而告终:普拉斯自杀,谢烨被杀。爱情和婚姻的容器相对狭小,诗人的天性过于浪漫,一局婚姻中拘着两位诗人,其情形比一只铁笼中关着一头母虎和一头雄狮更为糟糕。他们必须面对这样一个避无可避的问题:“彼此应该忠实于契约?还是忠实于心灵?”答案无疑是忠实于心灵,但他们的心灵变幻如虹。

    在爱情和婚姻方面,学者的观点是不是更靠谱一些?章太炎三十四岁丧偶,众人劝他续弦,问及他的择偶条件,他讲出疯话来:“人之娶妻当饭吃,我之娶妻当药用。两湖人甚佳,安徽人次之,最不适合者为北方女子,广东女子言语不通,如外国人,那是最不敢当的。”章太炎鳏居十年后,寻思着再营家室,对女方提出三个要求:一须文理通顺,能作短篇;二须大家闺秀;三须具备服从性质,不染习气。后来,由老友张伯纯做媒,章太炎与才女汤国梨结为秦晋之好。尽管在汤国梨的眼里,章太炎“除老丑穷,脾气也很坏”,她还是因为崇拜国学大师而痛并快乐着。

    男人征服世界固然是为了征服女人,但也不喜欢女人的虚荣心和依赖性太强。小说家老舍的婚姻观就代表了男人这方面的意见:“她要能受苦,能吃窝头,如果天天想坐汽车就别找我;她要能刻苦,学一门专长;双方不许吵架,夫妻和和睦睦过日子。”老舍在欧美生活过,他却重点强调:“我没有欧洲人的习惯,出去时,夫人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着打伞,我不干。如果心里有气,回家就打太太我也不干。我愿建立一个互相友爱、和和睦睦的家庭。”一个中国男人被赋予丈夫角色,若能做到老舍这样“不卑不亢”,就算顶不错了。

    “城里的人想冲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事业也罢,婚姻也罢,人生的目的大都如此。”名人的爱情观、婚姻观与其实际的爱情、婚姻有没有准确的对应关系?这很难确定,太理想容易错位,太悲观容易失速,中庸一点,低调一点,倒说不定会有意外的幸遇和佳绩。钱钟书和杨绛堪称难得的佳偶,他们就并未冲出围城。

 

    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一个笑话:北大某知名教授到乡下走动,问一位老农:“爱情与婚姻的区别是什么?”老农不加思索随口就答:“其实很简单。您今天和她睡了,明天还想和她睡,这就是爱情。您今天和她睡了,明天还得和她睡,这就是婚姻。”教授既惭愧又崇敬地望着老农自言自语:“多精辟啊,这可是我研究了大半辈子的世纪课题啊!”

    读书人谈婚说爱,总不如这位老农讲得精辟透彻。惭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