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心理学》形考作业4答案

(2008-11-01 12:31:23)
标签:

教育

           《教育心理学》形考作业4答案


一、简答题(每题 5 分,共 35 分)
1 、什么是品德?品德形成的心理实质是什么?P279 p285
答: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是稳定的道德行为需要与为满足这种需要而掌握的稳定行为方式的统一体。
人的道德品质是在社会文化和教育条件下,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知情意行这4个心理成分要协调一致地发展,通过大量的道德实践,一定的道德动机与道德行为方式之间形成稳固的联系。在这种条件下,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行动的指南,成为个人的道德信念,这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实质。
2. 皮亚杰和科(柯)尔伯格认为道德动机在道德品质形成中有哪些作用?P286
答:认知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和柯尔伯格。这一学派强调道德动机在道德品德形成中的作用,其基本观点为:第一、道德品质的发展与人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第二、道德品质的形成取决于道德动机,道德判断和道德知识;第三、要根据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规律去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
3. 简述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规律。P289
答:通过大量研究,皮亚杰概括出一条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的总规律: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是由他律向自律过渡的过程。儿童在五六岁之前是属于无规则的阶段;在六岁到八九岁之间处于他律的阶段,这是儿童认为独立于自身之外的规则是必须遵守的;八九岁之后儿童过渡到自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认识到规则不是绝对的,应该与他人相互尊重并合作,共同决定或修改规则。儿童之所以能从他律转向自律,是因为:第一,这时儿童认识到与他人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第二,儿童的思维已从自我中心脱离出来,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规则只是在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在道德认识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中,影响其发展的两个因素是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使儿童达到自律,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

4 、教学设计由哪些基本问题组成 P309 第三段
答: 由三个基本问题组成:首先是“我要去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定,其次是“我如何去那里?”即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的选择等;再次是“我怎么判断我已达到了那里?”即教学评价与监控。
5、 什么是能力倾向与教学的相互作用,它给教育的启示有哪些?P322、324
答:能力倾向与教学的相互作用是指学生的能力倾向不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教学措施也不相同,即只有符合学生能力倾向的教学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启示:第一,没有适合所有学生的万能的最佳教学法;第二,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的能力倾向上的个别差异,选择最适合学生能力倾向特点的教学方法进行因材施教;第三,对于能力倾向水平较低的学生,教师应对他们进行预先训练,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策略等方面对他们加以指导,提供给他们必要的先备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能力倾向水平。
6、 教师工作都有哪些特点?P368
答:(1) 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2)劳动的内容决定了教师工作的多面性(3) 劳动的方式决定了教师工作具有个体性与集体性相结合的特点(4) 劳动的质量决定了教师工作的自觉性和创造性(5) 劳动的效果决定了教师工作的延时性
7、 简述教师应具备哪些心理品质,及这些心理品质对教育、教学工作的作用。P374
答:(1) 合作及民主的态度(2) 仁慈、体谅(3) 有忍耐心(4) 兴趣广泛(5)和蔼可亲(6) 公正无私(7) 有幽默感(8) 言行稳定一致(9) 有兴趣研究学生问题(10) 处事有伸缩性(11) 了解学生、给予鼓励(12) 精通教学技术
作用:1、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2、会间接影响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3、是学生人格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二、 案例分析题(10分)
案例:此案例可以从道德品质的形成上来分析。张明作为一个中学学生,身体健康,但喜欢打架,打完后知道不对,但改不了,说明从品德心理结构的四个要素,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上来说,他没有达到统一。张明在对打架这个行为上,从道德认识上他能体会到打架不对,说明他能辨别行为的是非好坏善恶,但在道德情感上来说,他有所欠缺,没有从心理上体验到打架这个行为带来厌恶感,相反可能他从打架上体会到了某种快感,导致他屡教不改,因此使得他知情意行不能统一。老师和家长可能也只是从道德认知上对张明进行批评教育,没有从道德情感上予以感悟,因此虽然有所成效,但不能使张明改掉坏毛病。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道德品质由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构成,它们相互制约、相互联系,但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居于核心地位。只有当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成为稳定的、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它们就构成了道德动机,从而形成人的稳定的道德行为方式。对张明的教育因从情感入手,使他从心理上体会到打架的不对,对打架的行为产生厌恶感。道德情感是个人道德行为的内部驱动力之一,当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成为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就成为道德动机,才能导致道德行为的产生。
三、论述题(前 5 题,每题 10 分;最后一题 5 分,共 55 分)
1 、试述科尔伯格的道德阶段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影响 P290
答:受皮亚杰观点影响,科尔伯格于50年代未提出“道德发展阶段论”,更确切地说,是道德判断的发展理论。发现道德判断的发展分为三个水平,每一个水平包含两个阶段,六个阶段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其层次不能紊乱或倒置。
(一) 前习俗水平。1.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2.相对于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
(二) 习俗水平。1.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2.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三) 后习俗水平。1.社会契约道德的定向阶段。2.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科尔伯格研究告诉我们,道德认识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因此,道德认识的培养就应该根据各阶段道德判断发展的特征加以实施。
2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参考教材 P295--p305 )
答:(1)道德认识的掌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根据道德知识与道德评价发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①给学生进行道德实践的机会。②保持道德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③结合实例形象地进行榜样教育。④努力避免“意义障碍”的消极影响。⑤促进学生道德评价的发展能力的发展。

(2)道德情感的培养 (3)道德行为的形成与训练 (略)
3 、布卢姆和加涅对教学目标分类的研究对教师有何启示意义 P310- 312
答:教学目标是关于教学将使学生发生何种变化的明确表述。是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学习结果。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学有助于我们从多角度、多水平、多层次去考虑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问题。正提醒我们每一位教师,使学生获取知识或者对我们所教内容的简单回忆远不是我们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我们必须努力帮助学生达到更高水平的认知目标。有效的教学要促进学生态度和情感发展,使学生能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参与各种学习。

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被认为具有处方性。这是因为他的教学目标分类不只是条目的说明,而且还进一步告诉教师怎样设置情境,去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他还特别强调了与学生的学习结果的达成密切相关的学习的内在条件。
4 、联系实际谈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具有哪些教学能力? P384- 387
答:1.把握教学过程的能力。 ①了解学生学习准备的能力。②激发学习动机的能力。③组织教学内容的能力。④关注学生认知结构的能力。⑤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⑥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2.教学监控能力3.教学组织能力4.言语表达能力5.教学反思能力。
5 、论述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因素。 P378-379
答:教师威信的形成,是各种主客观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观条件是指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这是威信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客观条件是指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外部因素,包括教师的社会地位,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领导者对教师的态度以及学生家长对教师的态度。但对教师威信形成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其自身的主观条件,即教师本身的素质,这是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
6 、请您对本课程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教师能力进行实质性的分析并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