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精华释读——数典而忘其祖
(2018-08-12 06:03:57)
标签:
《左传》精华释读数典而忘其祖历史文化教育 |
《左传》精华释读
数典而忘其祖
“数典忘祖”流传千古,很多人未必知道典故细节。这事发生在鲁昭公十五年(公元前527年)年底,周景王与晋国前来吊丧的使者知文子荀跞及副使籍谈在宴会上的谈话。那时的周王室可谓江河日下,都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可是到了周景王时王室几乎揭不开锅了。财政拮据捉襟见肘,而且往日的发号施令早已成为梦幻,眼前是群雄逐鹿而王室皆随波逐流,可以想见这样的天子内心该是多么悲催!虽然天子地位卑微,但是毕竟大周之礼尚存,各诸侯国或念于公义或彼此逢场作戏,天子有个大事小情诸侯还是礼节上要走走过场。这年天子穆后驾崩,各国都派来使节吊唁,晋国当然也不会落了过程,荀跞、籍谈前来履行晋君使命。
大家安葬完穆后,除去丧服,就参加周景王特备的饮宴。此时王室实在是太穷了,连日常餐饮器皿都要靠诸侯施舍。景王端起鲁国进贡的酒杯开始敬酒,他不无感慨的对晋国使臣诉苦。周景王问荀跞:“伯氏,诸侯都有礼器进贡王室,唯独晋国没有,这是为什么?”荀跞向籍谈作揖请他答复。籍谈回答说:“诸侯受封的时候,都从王室接受了明德之器,来镇抚国家,所以能把彝器进献给天子。晋国处在深山,与戎狄为邻,远离王室,天子的威信无法到达,我们征服戎人都没时间,怎么能进献彝器呢?”周景王叹口气说:“叔氏,你忘了吧!叔父唐叔,是周成王的同胞兄弟,难道他却没有分到赏赐吗?密须之鼓和它的大路战车,是周文王用来大蒐礼检阅军队的。阙巩之甲,是周武王攻克殷商时穿戴的铠甲。唐叔接受了这些明德之器,并用在境内有着戎人和狄人的晋国土地上。这以后晋文公接受了周襄王所赐的大路、戎路战车,还有斧钺、黑黍酿造的美酒,红色的弓以及勇士,保有南阳的土田,安抚和征伐东方各国,这不是分得的赏赐是什么呢?有了功勋而不被废弃,有了成就将它记在策书上,用土田来奉养它,用彝器来安抚它,用车马衣服来彰显它,用旌旗来昭示它,子子孙孙都不要忘记,这就是所谓的福。这种福祉没有被记载,叔父的心到哪里去了呢?而且你的高祖孙伯黡当初掌管晋国典籍,以正卿的身份主持国家大事,所以称为籍氏。等到辛有的次子董到了晋国,这时才有了董氏的史官。你是司典的后裔,为什么都忘了呢?”籍谈回答不出来。客人退出以后,周景王说:“籍谈的后代恐怕不能享有禄位了吧!举出了典故却忘记了祖宗。”这就是“数典忘祖”。籍谈回国后,把这些情况告诉叔向。叔向认为周景王要不得善终,作为天子没有服满丧期就饮宴娱乐,这是不合礼法的。言语用来考核典籍,典籍用来记载纲常,忘记了纲常言语却滔滔不绝,知道那么多典故又有什么用!。
荀跞和籍谈理屈词穷,叔向却能巧舌如簧。他把黑当白说,不仅傲慢无礼还避重就轻,转移话题,回避晋国有恃无恐目中根本没有周天子威严的实质,更只字不谈其长期挟天子令诸侯的霸道行径,晋国蔑视王室由来已久,叔向目空一切为所欲为的骄横便十分自然。此时,年轻的荀跞(刚二十岁出头)耍了个心眼儿,他让籍谈回答,避免自己招惹麻烦。籍谈所答漏洞百出,给周景王钻了空子,乃至籍谈无言以对。周景王显然是有备而来,侃侃而谈慢条斯理却句句切中要害。这实际是向晋国发难,借这样的场合这样的方式以及这样的氛围未必妥当,但他从侧面敲打了晋国长期以来无视周王室权威我行我素的僭越行为,虽然知道这只能是图一时口快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但出口气也好啊,反正死猪不怕开水烫,压抑在周王心头已久却无处倾诉的苦水总算倒出了,管它是福是祸呢!
我们读读《左传•昭公十五年》有关文字:
晋荀跞 [lì]如周,葬穆后,籍谈为介。既葬,除丧,以文伯宴,樽[zn]以鲁壶。王曰:“伯氏,诸侯皆有以镇抚室,晋独无有,何也?”文伯揖籍谈,对曰:“诸侯之封也,皆受明器于王室,以镇抚其社稷,故能荐彝器于王。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而远于王室。王灵不及,拜戎不暇,其何以献器?”王曰:“叔氏,而忘诸乎?叔父唐叔,成王之母弟也,其反无分乎?密须之鼓,与其大路,文所以大蒐[su]也。阙巩之甲,武所以克商也。唐叔受之以处参虚,匡有戎狄。其后襄之二路,鏚[q]钺[yuè],秬[jù]鬯[chàng],彤弓,虎贲,文公受之,以有南阳之田,抚征东夏,非分而何?夫有勋而不废,有绩而载,奉之以土田,抚之以彝器,旌之以车服,明之以文章,子孙不忘,所谓福也。福祚之不登,叔父焉在?且昔而高祖孙伯黡[yn],司晋之典籍,以为大政,故曰籍氏。及辛有之二子董之晋,于是乎有董史。女,司典之后也,何故忘之?”籍谈不能对。宾出,王曰:“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
籍谈归,以告叔向。叔向曰:“王其不终乎!吾闻之:‘所乐必卒焉。’今王乐忧,若卒以忧,不可谓终。王一岁而有三年之丧二焉,于是乎以丧宾宴,又求彝器,乐忧甚矣,且非礼也。彝器之来,嘉功之由,非由丧也。三年之丧,虽贵遂服,礼也。王虽弗遂,宴乐以早,亦非礼也。礼,王之大经也。一动而失二礼,无大经矣。言以考典,典以志经,忘经而多言举典,将焉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