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左转》精华释读   晋侯以乐之半赐魏绛

(2018-06-13 12:46:59)
标签:

《左转》精华释读

晋侯以乐之半赐魏绛

文化

情感

历史

《左转》精华释读


晋侯以乐之半赐魏绛

 

读《左传》就是读春秋社会百态人生,有时会豁然开朗,有时也会一头雾水。襄公十一年(公元前554年),郑国的大臣们围绕服楚从晋再次引发纷争,作为执政大臣子展(公孙舍之)居然提出个“引狼入室”的令人匪夷所思的“万全”之策——目的是激怒晋国,让其进攻郑国;然后促使楚国救援,使晋楚两败俱伤;为达此目的子展率郑军首先入侵宋国。这一招看似极其荒唐,但事实上却达到了子展所预期的目的。

《左传》如是说:

郑国人担心晋国和楚国,大夫们说:“不顺从晋国,国家几乎灭亡。楚国比晋国弱,而晋国并不急于争夺我国。如果晋国急于争夺我国,楚国会避开他们的。怎么才能让晋军出兵拼力攻打我们,然后楚国不敢抵挡,这样就能够坚决依附晋国。”子展说:“向宋国挑衅,诸侯必然来到,我们跟他们结盟。楚军来到,我们又顺从楚国,这样晋国就更要生气了。晋国如果能不断地前来,楚国将会不能抵挡,我们就踏实的依附晋国。”大夫们对这计划表示高兴,于是派边境的官吏向宋国挑衅。宋国的向戌入侵郑国,俘获甚多。子展说:“我们可以出兵攻打宋国了。如果我们进攻宋国,诸侯进攻我们必然分外努力。我们就相机行事,立即报告楚国。楚军来到,我们就和他们结盟再重重地贿赂晋军,这样就可以免于祸患了。”夏季,郑国的子展率军入侵宋国。

四月,诸侯联军进攻郑国。十九日,齐国太子光、宋国向戌先到达郑国,驻军在东门外。当天晚上,晋国荀罃到达西郊,往东进攻许国的旧地。卫国孙林父进攻郑国的北部边境。六月,诸侯在北林会见,军队驻扎在向地。又转向西北,驻扎在琐地。包围郑国,在南门外显示军力。又有军队从西边渡过济隧。郑国人畏惧,就向诸侯求和。

秋季,七月,各诸侯和郑国在毫地结盟。范宣子说:“如果盟辞不谨慎,必然失去诸侯。诸侯来往疲乏而没有得到成功,能够没有二心吗?”于是就盟誓。盟书说:“凡是我们同盟国家,不要囤积粮食,不要垄断财富,不要庇护罪人,不要收留坏人。扶贫济困,消除祸患,同心协力,辅助王室。如有触犯这些命令,司慎、司盟的神,名山、名川的神,各种天神,先王、先公,七姓十二国的祖宗,明察的神灵必定诛戮他,让他失去百姓,丧君灭族,国破家亡。”

楚国的子囊向秦国请求出兵,秦国的右大夫詹率领军队跟随楚共王,由楚王率领进攻郑国。郑简公前去迎接表示顺服。七月二十七日,进攻宋国。

九月,诸侯用全部兵力再次进攻郑国,郑国人派良霄、太宰石[chuò]到楚国,禀报说他们准备顺服晋国:“孤由于国家的缘故,不能怀念君王了。君王如果能够用玉帛安抚晋国,不这样,那就用武力对他们加以威慑,这都是我所期待的。”楚国囚禁了他们。《春秋》记载说“行人”,是说他们是使者“不应该有罪”的意思。

诸侯联军在东门外示威,郑国人派王子伯骈求和。九月二十六日,晋国的赵武进入郑国和郑简公结盟。冬季十月初九日,郑国的子展出城和晋悼公结盟。十二月初一日,在萧鱼会见。初三日,赦免郑国的俘虏,并给以礼遇放回去。收回巡逻兵,禁止掠夺。晋悼公派叔肸通告诸侯。鲁襄公派臧孙纥回报说:“凡是我们同盟国家,小国有了罪过,大国派兵讨伐,如果稍有所得,很少对小国不加赦免的,寡君听到命令了。”

郑国人赠给晋悼公师悝、师触、师蠲;配对的广车、軘车各十五辆,盔甲武器齐备,包括其他战车一共一百辆;乐钟两架以及和它相配的鎛和磬;女乐两佾十六人。晋悼公把乐队的一半赐给魏绛,说:“您教寡人同各部落戎狄讲和以整顿中原诸国,八年中间九次会合诸侯,好像音乐那么和谐,没有什么地方不协调,我们一起享用快乐吧。”魏绛辞谢说:“同戎狄讲和,这是国家的福气。八年中间九次会合诸侯,诸侯顺从,这是由于君王的威灵,也是由于其他大臣的功劳,下臣有什么才能?然而下臣希望君王既安于这种快乐,而又想到它的终了。《诗》说:‘快乐啊君子,镇抚天子的家邦。快乐啊君子,他的福禄和别人同享。治理好附近的小国,使他们相率服从。’音乐用来巩固德行,用道义对待它,用礼仪推行它,用信用保守它,用仁爱勉励它,然后能用来安定邦国、同亨福禄、召来远方的人,这就是所说的快乐。《书》说:‘处于安定要想到危险。’想到了就有防备,有了防备就没有祸患。谨以此向君王规劝。”晋悼公说:“你的教导,岂敢不承受教诲!而且要是没有您,寡人无法对待戎人,又不能渡过黄河。赏赐,是国家的典章,藏在盟府,不能废除的。您还是接受吧!”魏绛从这时开始有了金石的音乐,这是合于礼的。

一场原本可以避免的纷争似乎以皆大欢喜告终,想想是可以感到安慰的。但是,我们说在春秋那个时代,连年的征伐混战究竟有多少是必须的呢?好像民族间只有斗争才是解决纷争的必由之路;纵观那个战乱不断的年代,圣人们不断的奔走呼号,全体人民对和平生活充满期待,可是仅仅以晋楚之争看这种努力还是略显苍白!斗争、妥协、结盟;再斗争、再妥协、再结盟,很多时候墨迹未干战争就重新开始了;这说明国家间的斗争是必然的而和平是短暂的,很多时候我们对社会的憧憬是时时相伴噩梦的,或许一旦醒来竟发现社会原本就是这样的常态,我们人总是忧心忡忡杞人忧天,可这又有什么用呢——社会循环往复,无始无终……

我们读读《左传•襄公十一年》的有关文字:

郑人患晋、楚之故,诸大夫曰:“不从晋,国几亡。楚弱于晋,晋不吾疾也。晋疾,楚将辟之。何为而使晋师致死于我,楚弗敢敌,而后可固与也。”子展曰:“与宋为恶,诸侯必至,吾从之盟。楚师至,吾又从之,则晋怒甚矣。晋能骤来,楚将不能,吾乃固与晋。”大夫说之,使疆埸之司恶于宋。宋向戌侵郑,大获。子展曰:“师而伐宋可矣。若我伐宋,诸侯之伐我必疾,吾乃听命焉,且告于楚。楚师至,吾又与之盟,而重赂晋师,乃免矣。”夏,郑子展侵宋。

四月,诸侯伐郑。己亥,齐大子光、宋向戌先至于郑,门于东门。其莫,晋荀罃至于西郊,东侵旧许。卫孙林父侵其北鄙。六月,诸侯会于北林,师于向,右还,次于琐,围郑。观兵于南门,西济于济隧。郑人惧,乃行成。

秋七月,同盟于亳。范宣子曰:“不慎,必失诸侯。诸侯道敝而无成,能无贰乎?”乃盟,载书曰:“凡我同盟,毋蕴年,毋壅[yng]利,毋保奸,毋留慝[tè],救灾患,恤祸乱,同好恶,奖王室。或间兹命,司慎司盟,名山名川,群神群祀,先王先公,七姓十二国之祖,明神殛[jí]之,俾失其民,队命亡氏,踣[bó]其国家。”

楚子囊乞旅于秦,秦右大夫詹帅师从楚子,将以伐郑。郑伯逆之。丙子,伐宋。

九月,诸侯悉师以复伐郑。郑人使良霄、大宰石[chuò]如楚,告将服于晋,曰:“孤以社稷之故,不能怀君。君若能以玉帛绥晋,不然则武震以摄威之,孤之愿也。”楚人执之,书曰“行人”,言使人也。诸侯之师观兵于郑东门,郑人使王子伯骈[pián]行成。甲戌,晋赵武入盟郑伯。冬十月丁亥,郑子展出盟晋侯。十二月戊寅,会于萧鱼。庚辰,赦郑囚,皆礼而归之。纳斥候,禁侵掠。晋侯使叔肸[x]告于诸侯。公使臧孙纥[hé]对曰:“凡我同盟,小国有罪,大国致讨,苟有以藉手,鲜不赦宥。寡君闻命矣。”郑人赂晋侯以师悝[ku]、师触、师蠲[jun],广车、軘[tún]车淳[chún]十五乘,甲兵备,凡兵车百乘,歌钟二肆,及其鏄[tuán]磐,女乐二八。

晋侯以乐之半赐魏绛,曰:“子教寡人和诸戎狄,以正诸华。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请与子乐之。”辞曰:“夫和戎狄,国之福也;八年之中,九合诸侯,诸侯无慝,君之灵也,二三子之劳也,臣何力之有焉?抑臣愿君安其乐而思其终也!《诗》曰:‘乐只君子,殿天子之邦。乐只君子,福禄攸[yu]同。便蕃左右,亦是帅从。’夫乐以安德,义以处之,礼以行之,信以守之,仁以厉之,而后可以殿邦国,同福禄,来远人,所谓乐也。《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公曰:“子之教,敢不承命。抑微子,寡人无以待戎,不能济河。夫赏,国之典也,藏在盟府,不可废也,子其受之!”魏绛于是乎始有金石之乐,礼也。

                       


                                       2018.06.1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