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左转》精华释读   人弃常则妖兴

(2018-02-05 13:19:51)
标签:

《左转》精华释读

人弃常则妖兴

文化

历史

教育

《左转》精华释读

 

人弃常则妖兴

 

《左传·庄公十四年》说:郑厉公自栎[ yuè ]侵郑,及大陵,获傅瑕[xiá]。傅瑕曰:“苟舍我,吾请纳君。”与之盟而赦之。六月甲子,傅瑕杀郑子及其二子而纳厉公。

初,内蛇与外蛇斗于郑南门中,内蛇死。六年而厉公入。公闻之,问于申繻曰:“犹有妖乎?”对曰:“人之所忌,其气焰以取之,妖由人兴也。人无衅焉,妖不自作。人弃常则妖兴,故有妖。”厉公入,遂杀傅瑕。使谓原繁曰:“傅瑕贰,周有常刑,既伏其罪矣。纳我而无二心者,吾皆许之上大夫之事,吾愿与伯父图之。且寡人出,伯父无里言,入,又不念寡人,寡人憾焉。”对曰:“先君桓公命我先人典司宗祏[shí]。社稷有主而外其心,其何贰如之?苟主社稷,国内之民其谁不为臣?臣无二心,天之制也。子仪在位十四年矣,而谋召君者,庸非二乎。庄公之子犹有八人,若皆以官爵行赂劝贰而可以济事,君其若之何?臣闻命矣。”乃缢而死。

白话就是:郑厉公从栎地带兵入侵郑国国都,到达大陵,俘虏了傅瑕。傅瑕说:“如果放了我,我可以使君王回国再登君位。”郑厉公和他盟誓,便把他释放了。六月二十日,傅瑕杀死郑子子仪和他的两个儿子,接纳厉公回国。

当初,在郑国国都的南门下面,一条在门里的蛇和一条在门外的蛇相斗,门里的蛇被咬死。过了六年而郑厉公回国。鲁庄公听说这件事,向申繻询问说:“厉公的回国难道与妖蛇有关系吗?”申繻回答说:“一个人是否会遇到他所顾忌的事,是由于他自己的气焰所招致的。妖孽是由于人才起来的。人没有毛病,妖孽自己不能起来。人丢弃正道,妖孽就自己来了,所以才有妖孽。”郑厉公回国,就杀死了傅瑕。派人对原繁说:“傅瑕对国君有二心,周朝定有惩处这类奸臣的刑罚,现在傅瑕已经得到惩处了。帮助我回国而没有二心的人,我都答应给他上大夫的职位,我愿意跟伯父一起商量。而且我离开国家在外,伯父没有告诉我国内的情况。回国以后,又并不亲附我,我对此感到遗憾。”原繁回答说:“先君桓公命令我的先人管理宗庙列祖列宗的主位,国家有君主而自己的心却在国外,还有比这更大的二心吗?如果主持国家,国内的百姓,又谁不是他的臣下呢?臣下不应该有二心,这是上天的规定。子仪居于君位,十四年了,现在策划召请君王回国的,难道不是二心吗?庄公的儿子还有八个人,如果都用官爵做贿赂以劝说别人三心二意而又可能成功,君王又怎么办?下臣知道君王的意思了。”原繁说完,就上吊死了。

这里边有两个重要人物,一个是郑厉公一个是原繁,我们先说原繁。原繁是郑庄公的庶兄当然就是郑厉公的伯父,曾是郑国大夫、大将。公元前694年郑君子婴(字子仪,郑庄公之子,郑昭公、郑厉公、郑子亹的弟弟)封原繁为下大夫。公元前718年,郑庄公伐卫抗燕,原繁作为大将建功;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率陈、卫、蔡联军伐郑,原繁随庄公出征大败周王;公元前694年,郑君子亶赴齐被杀辅助子婴为郑君,子婴为君十四年。从亲情与君臣关系看,原繁为郑庄公老臣又是郑厉公的伯父,在郑庄公去世后效忠君主而且由上大夫降为下大夫足显任劳任怨,在郑厉公杀回郑国前的十多年里原繁是没有任何不忠瑕疵的,因为为臣不管谁为君都是一样的,这是儒家的既定理念。那么我们再看郑厉公,他两次为郑国国君,可以说郑庄公的离去引发郑国动荡是国际大气候和国内小气候联合作用的结果。

郑庄公四十三年(鲁桓公十一年,前701年)夏天,郑庄公去世。郑国大臣祭仲(祭足)拥立公子突的哥哥太子忽继位为郑昭公。宋庄公得知祭仲拥立郑昭公派人诱骗祭仲把他抓起来,于是祭仲答应宋庄公拥立公子突(厉公)并订立盟约,郑昭公逃亡到卫国。郑厉公二年(鲁桓公十三年,前699年)二月,由于宋国多次向郑国索取财物,郑厉公实在不能忍受,于是率领纪国、鲁国的军队和齐国、宋国、卫国、燕国的军队交战,击败齐、宋、卫、燕四国军队。郑厉公四年(鲁桓公十五年,前697年),郑厉公因祭仲专擅国家大权,害怕对自己的君位不利,于是暗中派祭仲的女婿雍纠去杀祭仲。雍纠准备在郊外宴请祭仲,然后趁机杀死祭仲。祭仲的女儿、雍纠的妻子雍姬知道此事,对自己母亲说:“父亲与丈夫哪一个更亲近?”母亲说:“任何男子,都可能成为一个女人的丈夫,父亲却只有一个,怎么能够相比呢?”于是雍姬就告诉父亲祭仲说:“雍氏不在他家里而在郊外宴请您,我怀疑此事,所以告诉您。”祭仲于是杀死雍纠,郑厉公无奈逃亡到蔡国,祭仲于是迎回郑昭公。郑昭公作太子时,憎恨卿士高渠弥。郑昭公继位后,高渠弥担心郑昭公会杀害自己,于是在郑昭公二年(鲁桓公十七年,前695年),趁郑昭公外出打猎时将其射杀。郑昭公死后,祭仲与高渠弥不敢迎回郑厉公,便改立郑昭公的弟弟公子亹为君。郑子亹元年(鲁桓公十八年,前694年),郑子亹参加由齐襄公主持的诸侯盟会。因郑子亹作公子时曾和齐襄公有仇,齐襄公借机设伏杀死郑子亹,并诛杀跟随郑子亹参加盟会的大臣高渠弥。之后祭仲到陈国迎接郑子亹的弟弟公子婴回国继位。 郑子婴十四年(鲁庄公十四年,前680年),郑厉公从栎邑带兵杀回郑国,于是就有俘虏郑国大夫傅瑕(或甫假),傅瑕依约杀掉郑子婴和他的两个儿子,郑厉公复位杀死傅瑕逼死伯父原繁的如上故事。

问题在什么地方呢?郑国演变的君位更替在春秋战国那样动荡的年代并不稀罕,所有的政治争斗都是围绕君位进行的,儒家一向倡导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便找不到依归,谁都明白君就是君,在那个位子上才是硬道理,其他什么都不是。那么反过来无论是什么臣只有选择绝对效忠君(当然是现君)才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否则就没有好下场。那个傅瑕没什么好说的,为了保命当然或许侥幸还可以有更美好的期待,他选择走狗并自任投枪匕首,这是任何时代奴才们不二之选,我们不可漠视人性的弱点,傅瑕应该如此。按照儒家所讲诚信原则,所谓言必信行必果,傅瑕是全部履行承诺按理说他可以在郑厉公那里得到赏赐至少不至于掉脑袋吧!可是,我们看到走狗的下场可悲,他成了替罪羊不仅没有重获新生反而死有余辜!到了原繁这位老臣,《左传》作者可是以极其鲜明的笔触与傅瑕作对比,原繁死得义正辞严不亢不卑理直气壮,他为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而视死如归,他当然是高尚的英勇的无畏的可歌可泣的,他塑造的良臣形象可谓高大上!

现在看郑厉公,我们不去考虑他曾经为郑国的复兴做了什么有益的事,也不去评判他在对待傅瑕与原繁上的是与非,我们纵观整个华夏文明史,谁会否认郑厉公的所作所为是普天下君王一贯的必然的选择呢?在上层政治角逐中谁不效忠现君就会被视为不忠,而当改朝换代那些遗老遗少们要受到无端的问责甚至遭受原繁一样悲催的结局,难道这有臣下的什么错吗?!

                         


                                   2018.02.0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