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左传》精华释读   兴也悖焉  亡也忽焉

(2018-02-03 16:33:08)
标签:

《左传》精华释读

兴也悖焉亡也忽焉

文化

历史

教育

《左传》精华释读

 

兴也悖焉  亡也忽焉

 

《左传·庄公十一年》原本没有完整的可读内容,但是因为一句名言“兴也勃焉亡也忽焉”而不朽;正如张若虚一首《春江花月夜》一样,有时只需一句或者一字都可以名垂青史。

在“庄公十一年”中讲到“十一年夏,宋为乘丘之役故侵我。公御之,宋师未陈而薄之,败诸鄑[jiǎn]。”意思是鲁国和宋国发生一次军事摩擦,但似乎稍纵即逝——“未陈而薄败诸鄑”,后面追溯“庄公十年” 发生的“乘丘之役”,说“公之金仆姑射南宫长万,公右遄孙生搏之。宋人请之,宋公靳之,曰:‘始吾敬子,今子,鲁囚也。吾弗敬子矣。’病之。”说在那次战役中鲁庄公用“金仆姑射南宫长万”,而鲁国将南宫长万放回,结果和宋闵公发生口角,为日后宋国动乱埋下伏笔,而真正讲“乘丘之役”则在“庄公十年”——“夏六月,齐师、宋师次于郎。公子偃曰:‘宋师不整,可败也。宋败,齐必还,请击之。’公弗许。自雩门窃出,蒙皋比而先犯之。公从之。大败宋师于乘丘。齐师乃还。”与长勺之战比作者介绍实在简略,乃至我们不联系前后文不能将事件了解清楚。这种笔法在《左传》中并非个别,我们阅读自然就不可顾此失彼,必须自觉建立起内在的联系。

周庄王十三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鲁庄公用曹刿之策“以一鼓而胜三鼓”在长勺大败齐国军队。齐军败归,即位不久的齐桓公大怒:“兵出无功,何以服诸侯乎?” 上大夫鲍叔牙说:“齐、鲁皆千乘之国,势不相下,以主客为强弱。昔乾时之战,我为主,是以胜鲁;今长勺之战,鲁为主,是以败于鲁。臣愿以君命乞师于宋,齐宋合兵,可以得志。” 齐桓公同意,遣使请宋国派军联合作战。宋闵公和齐襄公关系就不错,齐桓公即位正要加强彼此合作,于是欣然接受请求,双方制定了会师时间,于农历6月初兵会郎城(今山东兖州)。 宋国派大将南宫长万为主将,猛获为副将;齐国派鲍叔牙为主将,仲孙湫为副将。共同讨伐鲁国,齐军从东北宋军从东南成掎角之势。 得知齐、宋联军来犯,鲁庄公对属下说:“鲍叔牙挟忿而来,加上宋国的协助,特别是那位南宫长万有触山举鼎之力,我国没人是他的对手,齐宋联军如何抵御呢?”公子偃对鲁庄公说:“我去打探一下。”公子偃回来对鲁庄公说:“鲍叔牙有戒心,军容甚是严整;但那个南宫长万自恃其勇,恐勇武有余谋略不足,看他们阵型杂乱无章,如果我军自雩门(西南门)突然出击攻其不备,宋军可能溃败;宋军一败齐军自然不能独守,他们必然后撤。” 鲁庄公迟疑不决:“可我军中没有人能敌得过南宫长万呀!” 公子偃说:“让我试试吧!” 公子偃用100张老虎皮披在战马背上,开雩门出击,宋兵毫不察觉,鲁军战马如猛虎咆哮,宋军被冲得惊慌逃散;南宫长万被鲁庄公率大队人马追上,与公子偃围歼南宫长万。鲁庄公一箭射中其右肩,众人共同制服南宫长万,将其生擒。 齐国鲍叔牙得知宋国军队失利,率军撤回齐国,鲁国再一次取得胜利。“庄公十一年”开始说“宋为乘丘之役故侵我”,就是报“乘丘之役”失败之恨,只可惜这一次又偷鸡不成蚀把米,“宋师未陈而薄之,败诸鄑。”有趣的是,鲁国毕竟是礼仪之邦,虽然和宋国战事连连,但当宋国发生大洪水受灾之时,鲁庄公搁置积怨派人前去慰问,实在是难能可贵。《左传》在这里可以说煞费苦心,极力褒奖鲁国的仁义之举:

秋,宋大水。公使吊焉,曰:“天作淫雨,害于粢盛,若之何不吊?”对曰:“‘孤实不敬,天降之灾,又以为君忧,拜命之辱。”臧文仲曰:“宋其兴乎?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且列国有凶称孤,礼也。言惧而名礼,其庶乎。”既而闻之曰公子御说之辞也。臧孙达曰:“是宜为君,有恤民之心。”

白话就是:秋天,宋国发洪水。鲁庄公派使臣前去慰问,使者说:“上天降下大雨,危害了庄稼,贵国受灾为什么不慰问呢?”宋闵公回答说:“是我对上天不敬,上天降灾,还让贵国国君担忧,承蒙关照,实在惭愧。”臧文仲闻听后说:“宋国恐怕要复兴吧!禹、汤责罚自己,因此勃然兴国;桀、纣责罚别人,自取灭亡。国家发生灾荒,国君称孤,这是合乎礼义的;言语谨慎谦卑行为符合礼法,做到这一步应该就没问题了吧!”不久,又听说这番话是公子御说讲的,臧孙达说:“这样的人适合当国君,因为他有体恤百姓的情怀。”想想看,两国兵戎相见可是到了天灾降临彼此又有了媾和的契机,而且我们发现人性就是善恶两面,此时的宋鲁两国都充满仁义之心,那种热衷于战场解决问题的想法一下退居其次,这不能不说儒家的设计精巧,如果一切都靠硬实力说话,那么儒家教义还有什么事实可做支撑呢!

略需补充的是,我们可以借助《礼记•檀弓上》从仁义礼教角度是如何讲“乘丘之役”的——

 鲁庄公及宋人战于乘丘,县贲父御,卜国为右,马惊,败绩,公队,佐车授绥,公曰:“末之卜也。”县贲父曰:“他日不败绩,而今败绩是无勇也。”遂死之。圉人浴马,有流矢在白肉,公曰:“非其罪也。”遂诔之。士之有诔,自此始也。

这段文字讲:鲁庄公和宋国人在乘丘交战,县贲父为鲁庄公驾车,卜国在车右边护驾。拉车的马受惊,将车翻倒。庄公摔下车来。副车上的人递下绳子,拉庄公上了副车。庄公说:“卜国啊,没有勇力呀!” 县贲父说:“以前没有翻过车,今天却车翻人坠,这是我们没有勇气!”于是两人殉职而死。事后马夫洗马时,发现马大腿内侧中了飞箭。庄公说:“原来翻车不是他们的罪过。”于是庄公悼文追述他们的功德。为士作文悼念文字的作法,就是从这开始的。

有意思吧,同样一件事从不同的视角解读就会得出彼此不同的观感。《左传》的立意已经充分表达了儒家的一般见解,但是《礼记•檀弓上》却更上层楼,他们共同的愿景都是在强调人性可歌可泣的一面;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我们不要因为功利追逐丧失人性闪光的一面,也不要因为人性的可悲失去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儒家的仁义之心在任何时候都熠熠生辉,它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应该是非常美好的!

我们把相关文字摘录于下:

(十年)夏六月,齐师、宋师次于郎。公子偃曰:“宋师不整,可败也。宋败,齐必还,请击之。”公弗许。自雩门窃出,蒙皋比而先犯之。公从之。大败宋师于乘丘。齐师乃还。

十一年夏,宋为乘丘之役故侵我。公御之,宋师未陈而薄之,败诸鄑[jiǎn]

凡师,敌未陈曰败某师,皆陈曰战,大崩曰败绩,得人隽曰克,覆而败之曰取某师,京师败曰王师败绩于某。

秋,宋大水。公使吊焉,曰:“天作淫雨,害于粢盛,若之何不吊?”对曰:“孤实不敬,天降之灾,又以为君忧,拜命之辱。”臧文仲曰:“宋其兴乎?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且列国有凶称孤,礼也。言惧而名礼,其庶乎。”既而闻之曰公子御说之辞也。臧孙达曰:“是宜为君,有恤民之心。”

乘丘之役,公之金仆姑射南宫长万,公右遄[chuán]孙生搏之。宋人请之,宋公靳之,曰:“始吾敬子,今子,鲁囚也。吾弗敬子矣。”病之。


 

                                      2018.02.0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