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语文 |
分类: 人生漫议 |
一位大思想家说:“存在总是在来到语言的途中。这个来到的东西把生存着的思想从它那方面在它的说中形诸语言。”因此“语言是存在的家,人居于其中生存着,同时人看护着存在的真理而又属于存在的真理。”(海德格尔语)我由此想到一句类似的话:语文是人生的家。
语文是人生的家,是因为语文的载体就是语言。既然语言是存在的家而人居于其中生存着,那么,语文不就是人生的家吗?
从大的方面来说,人类各民族的语言都不仅是一个符号体系或交际工具,而是该民族认识、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作为民族的一员,我们就生存于这个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之中,这是一个走不出去的精神之“家”。
一种语言总要体现出一定的人文性,一种人文精神。汉语的人文性表现十分突出,在汉语的人文性中,显现与承载着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我们对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的理解之中。中国人向来是追求和谐与仁爱,认定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关系是相互融合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应该是相互爱护和宽容的关系,认定了每个人都应在自己特定的社会地位上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一个国家就是一个大的家庭——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生存关系中构筑着自己的精神家园,这与西方文化传统中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强调人与世界的关系是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关系是很大的不同。
今天的中国当然是一个开放的国家,我们的语文研究当然也应该面向世界,学习世界上一切先进的东西为我所用,但是,在学习他人的同时,我们也不应该抛弃我们的文化传统中那些有价值的东西,一个民族数千年的文化传统中必然会有很多伟大的东西,我们的语文现代化,只能是我们中华民族语文的现代化。是对传统的革新,而不是屏弃,离开了我们的语文传统,我们的语文研究不可能得到健全的发展。因为语文的根本来就是深扎在传统之中的,如果我们抛弃了传统,我们就抛弃我们精神的家园。我们伟大的语言自有它独特的价值和意义,这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家园。
我们曾经认为语文仅仅是工具性学科,即使如此,语文也不是一般的工具,它是表达情感的工具,是思维的工具,是精神交流的工具,是使整个人生的内在力量化为信息形态的工具,这种工具的运用本身就是人生的展开过程,是生存的实现过程,是对世界的领悟过程,是与他人共在的过程。
语文科所包含的情感教育,是人之为人的必修课,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成长的必要内容。在人生的经历中,不知有多少人曾经感受过语文的温暖,甚至这温暖成为他或她一生的动力。因为在那些千古名篇中,包含了太多的仁爱与精诚,它是我们人生的瑰宝。
语文中所蕴含的道德教育,为我们确立了永恒的是非标准,当我们走向生活,已经忘记了我们的语文课本的时候,我们却常常在运用那一册册的书本给我们的精神力量,是就是是,非就是非,在我们的道德准则背后,站立着那些千古伟人。
当然,语文中有很多很多知识,它塑造了我们的精神文明,在这个世界上,无知与愚昧之间只有一步之遥,而愚昧和罪恶相距并不遥远,当我们发现自己身上文明的光彩时,我们不能忘记“语文”的功劳……
语文是人生的家。当我们研究语文的时候,或许应该想起这一点,我们的研究也许会更有意义。当我们学习语文的时候,如果想起这一点,我们的学习也许会更有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