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服于创世的激情,被抛入世界,开始了自己的行程。
人行走着,在世界之中。
世界并非明亮澄澈的,它遮蔽自己,向内向外。
人走着,不甘于混沌中消逝。
“在”的路途是寻觅与开采。
以记忆绵延时间之波,空间之谷。
于现象的林薮中,发现开阔地。
或者是片意外的湖光。
向内与向外寻求,
我们想发现:走向何处?此为何所?
于是,荒原在眼前展开。
荒原何谓?
悲凉是荒原。痛苦是,罪恶是,无奈同样是。
残忍使荒原上飘起黑色的烟,绝望使荒原上传来无声的哭。
强暴者以勇力制造荒原;
柔弱者以懦弱扩充荒原;
麻木者以冷漠弥漫荒原。
当我感受到空旷时,我感受到了那荒原的存在;当我感受到寂寞时,我感受到那荒原的存在;当我感受到孤独时,也感受到那荒原的存在。
荒原,一种空旷的真实,一种痛切的观照。
荒原是形象的超越,超越的形象。
人行走着,在世界之中。
世界并非明亮澄澈的,它遮蔽自己,向内向外。
人走着,不甘于混沌中消逝。
“在”的路途是寻觅与开采。
以记忆绵延时间之波,空间之谷。
于现象的林薮中,发现开阔地。
或者是片意外的湖光。
荒原何谓?
悲凉是荒原。痛苦是,罪恶是,无奈同样是。
残忍使荒原上飘起黑色的烟,绝望使荒原上传来无声的哭。
强暴者以勇力制造荒原;
柔弱者以懦弱扩充荒原;
麻木者以冷漠弥漫荒原。
当我感受到空旷时,我感受到了那荒原的存在;当我感受到寂寞时,我感受到那荒原的存在;当我感受到孤独时,也感受到那荒原的存在。
荒原,一种空旷的真实,一种痛切的观照。
荒原是形象的超越,超越的形象。
荒原是精神的野草生长的地方。
当精神的烈焰焚过之后,
再生的凤凰已从飘渺的天空远逝,
荒原是惟一可能的扳依之所。
荒原使新的行走成为可能。
荒原使呼吸厚重而粗犷。
荒原使歌声不再甜蜜,却暗藏起更多的爱意。
这就是荒原!
荒原何在?
荒原就在心中展开。
不只是我们,这些仅仅爱诗的人,所有的诗人,都曾站立于荒原之上。
但丁迷失道路之处,我想,那肯定是一片无边的荒原,于是才有《神曲》。
艾略特凝视着西方的大地,在飞机的轰炸声中,发现了那无边的《荒原》。
当聂鲁达说:
“从空旷到空旷,好像一张未捕物的网,
我行走在街道和大气层之间,
秋天降临,树叶宛如坚挺的硬币,
来到此地而后别离。”
这位复苏了一个大陆的命运和梦想的诗人,不也行走在荒原之上吗?
当屈原发出“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的天问时,他不就站立于荒原之上吗?
当他“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之时,他所面对的,不是另一种荒原?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俗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但愿长醉不愿醒,”“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飘逸豪放之中,弥漫着万古不消的荒凉,我们的诗仙李白在荒原上徘徊着,他的荒原感,充满了天上人间。
“群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这是诗圣杜甫所描写的现实中的荒原。
而《登高》中所描写的,就是从外到内的两种荒原了: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荒原”是凄然的,生动的,萧肃的——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荒原”是孤独的,暗淡的,悲凉的。
外在的荒原与内在的荒原,总归于同一个精神世界。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在情感的荒原上呻吟着。
“低眉信手续续谈,说尽心中无限事。”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人在荒原,才有“无限”可言;人在荒原,才有沦落“天涯”之感。无边的荒原在白居易心中弥漫着,便将一时的感慨,吟咏成千古的情愫!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远望江海明月,心潮浩荡渺茫,张若虚才能写出这穿越时空的诗句,此时此刻,他必然思发胸臆,心接大荒……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的不朽诗句,是对荒原之情最直接也最真切的描述。
走上荒原,走进荒原,走过荒原——
这是诗人的命运,也是真正爱诗者的命运。
诗句在荒原上萌孽。
诗,是荒原上绽开的小小野花。
它的艳丽是一种假象,荒原永远是它的底色。
当狂热的激情奔涌而出的时候,荒原也在悄悄弥漫。
没有荒原作为底色的诗,必然在虚伪的言词中跳舞。
诗意何言?
情感,意象,超越。
情感可隐可显,但没有情感绝不成诗。
意象可简可繁,但没有意象绝不成诗。
超越性是诗意最重要的品质,超越有限性才使诗意成为可能。
超越情感的有恨性。
超越意象的有限性。
超越时间的有恨性。
超越空间的有恨性。
惟有超越,使瞬间的情愫成为永久的诗意。
惟有超越,使有恨的言词与无恨的荒原相交相切。
走进荒原,这是所有诗人的命运。
世上有两种诗人。
以诗而获荣名者,以诗名世,他们是诗神派往下界的精灵。他们是第一意义上的诗人。他们的桂冠也就是荆冠,他们的荣耀降自天宇,归于大地。
他们行走着,在荒原上捕捉意象的精灵,追逐情感的惊鸿。
他们是荒原上永远的游客。尽管人世的繁华那么诱人,但有一只青鸟永远在引导他们,他们的心,时时在返回那寂寞与空旷之中,返回纯粹的自我观照之中,皈依于荒原。
另一种人也是诗人,他们是些写诗的人。
此时此刻,他们写下自己的诗句,不管这诗句多么笨拙,只要他们直面自我,写出那最真实的情愫与感觉,只要他们坚信,我在写诗,这是我所知的诗,那么,他就是诗人。
此时此刻的诗人。
没有荣名,不需要很多人传诵。只要在这一刻,享受生命的超越。
在这个意义上,很多人都是诗人。
没有人能以写诗为职业。
如果有谁以写诗为职业,那是对诗的亵渎。除非是诗的精灵,以诗为天职。
诗是生命最奢侈的升华。
诗是生命最自由的绽放。
很多人在本质上就是诗人,但却从来没有写过诗。他们的诗情以别的方式呈现于世。
诗是生命的外化。人的本质就是诗。
诗人走不出荒原,是因为人类自己走不出荒原。
繁华尽处是苍凉。
荒原是永不消逝的苍凉。
但诗的宗旨永远是反叛。
诗,是对于荒原的反叛,对于荒原的抗争。
反叛何谓?
揭示,描述,质问,抒发。
以言辞之箭,射向真实。
面对血,面对泪,面对泥土和河流。
面对一片青青的野草或一大片四月的麦田。
面对孩子的忧郁与爱人的笑容。
面对最自由的欢乐与最隐秘的悲哀。
面对伊人的身影与暴力的声音。
以殷红的心血,点燃灯火;在旷野,在林中,在绝望升起的地方。
诗人的反叛永远是孤独的。
诗人的反叛永远是失败的。
但诗人总是要反叛。
这就是诗人的命运。
这就是诗人的荣名所在。
诗人不能推翻什么,那不是孤独的灵魂的事业。
诗人是抗拒者。
诗人抗拒遗忘。
诗人的力量来自梦,诗人的武器只有梦。
当梦醒来的时候,诗人也便醒来。
诗人是梦的播种者。
在大地,在星空,在匆忙的人群中,诗人发现了梦生长的地方。
梦是水,梦是火,梦是泥土中生殖的力量。
梦是灵魂之雾中偶然可见的金属之光。
行走荒原,所有的人都携带着自己的梦。只有诗人的梦,拥有更多的羽翼。
诗人以梦的羽翼拍击风车的边缘。当风车打起哈欠的时候,诗人的羽翼早已飞向星空。
梦过之梦是飘渺的,但他揭示丑陋,点缀荒凉。
梦过之过,是更真实地经过。
时间无情地流逝着,只有带着梦的行走才能留下浅浅的痕迹。
这是白天鹅在蓝天上飞过的痕迹。
这是一只孤独的骆驼在沙漠上穿行时留下的痕迹。
这是一只萤火虫在黄昏时的草丛中飞过时留下的痕迹。
这是一只鸟儿的歌声在仲春的空气中飘过时留下的痕迹。
当时间试图消灭一切的时候,梦便变得珍贵起来。
没有人能留住时间,但他能留住梦。
当精神的烈焰焚过之后,
再生的凤凰已从飘渺的天空远逝,
荒原是惟一可能的扳依之所。
荒原使新的行走成为可能。
荒原使呼吸厚重而粗犷。
荒原使歌声不再甜蜜,却暗藏起更多的爱意。
这就是荒原!
荒原何在?
荒原就在心中展开。
不只是我们,这些仅仅爱诗的人,所有的诗人,都曾站立于荒原之上。
但丁迷失道路之处,我想,那肯定是一片无边的荒原,于是才有《神曲》。
艾略特凝视着西方的大地,在飞机的轰炸声中,发现了那无边的《荒原》。
当聂鲁达说:
“从空旷到空旷,好像一张未捕物的网,
我行走在街道和大气层之间,
秋天降临,树叶宛如坚挺的硬币,
来到此地而后别离。”
这位复苏了一个大陆的命运和梦想的诗人,不也行走在荒原之上吗?
当屈原发出“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的天问时,他不就站立于荒原之上吗?
当他“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之时,他所面对的,不是另一种荒原?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俗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但愿长醉不愿醒,”“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飘逸豪放之中,弥漫着万古不消的荒凉,我们的诗仙李白在荒原上徘徊着,他的荒原感,充满了天上人间。
“群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这是诗圣杜甫所描写的现实中的荒原。
而《登高》中所描写的,就是从外到内的两种荒原了: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荒原”是凄然的,生动的,萧肃的——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荒原”是孤独的,暗淡的,悲凉的。
外在的荒原与内在的荒原,总归于同一个精神世界。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在情感的荒原上呻吟着。
“低眉信手续续谈,说尽心中无限事。”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人在荒原,才有“无限”可言;人在荒原,才有沦落“天涯”之感。无边的荒原在白居易心中弥漫着,便将一时的感慨,吟咏成千古的情愫!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远望江海明月,心潮浩荡渺茫,张若虚才能写出这穿越时空的诗句,此时此刻,他必然思发胸臆,心接大荒……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的不朽诗句,是对荒原之情最直接也最真切的描述。
走上荒原,走进荒原,走过荒原——
这是诗人的命运,也是真正爱诗者的命运。
诗句在荒原上萌孽。
诗,是荒原上绽开的小小野花。
它的艳丽是一种假象,荒原永远是它的底色。
当狂热的激情奔涌而出的时候,荒原也在悄悄弥漫。
没有荒原作为底色的诗,必然在虚伪的言词中跳舞。
诗意何言?
情感,意象,超越。
情感可隐可显,但没有情感绝不成诗。
意象可简可繁,但没有意象绝不成诗。
超越性是诗意最重要的品质,超越有限性才使诗意成为可能。
超越情感的有恨性。
超越意象的有限性。
超越时间的有恨性。
超越空间的有恨性。
惟有超越,使瞬间的情愫成为永久的诗意。
惟有超越,使有恨的言词与无恨的荒原相交相切。
走进荒原,这是所有诗人的命运。
世上有两种诗人。
以诗而获荣名者,以诗名世,他们是诗神派往下界的精灵。他们是第一意义上的诗人。他们的桂冠也就是荆冠,他们的荣耀降自天宇,归于大地。
他们行走着,在荒原上捕捉意象的精灵,追逐情感的惊鸿。
他们是荒原上永远的游客。尽管人世的繁华那么诱人,但有一只青鸟永远在引导他们,他们的心,时时在返回那寂寞与空旷之中,返回纯粹的自我观照之中,皈依于荒原。
另一种人也是诗人,他们是些写诗的人。
此时此刻,他们写下自己的诗句,不管这诗句多么笨拙,只要他们直面自我,写出那最真实的情愫与感觉,只要他们坚信,我在写诗,这是我所知的诗,那么,他就是诗人。
此时此刻的诗人。
没有荣名,不需要很多人传诵。只要在这一刻,享受生命的超越。
在这个意义上,很多人都是诗人。
没有人能以写诗为职业。
如果有谁以写诗为职业,那是对诗的亵渎。除非是诗的精灵,以诗为天职。
诗是生命最奢侈的升华。
诗是生命最自由的绽放。
很多人在本质上就是诗人,但却从来没有写过诗。他们的诗情以别的方式呈现于世。
诗是生命的外化。人的本质就是诗。
诗人走不出荒原,是因为人类自己走不出荒原。
繁华尽处是苍凉。
荒原是永不消逝的苍凉。
但诗的宗旨永远是反叛。
诗,是对于荒原的反叛,对于荒原的抗争。
反叛何谓?
揭示,描述,质问,抒发。
以言辞之箭,射向真实。
面对血,面对泪,面对泥土和河流。
面对一片青青的野草或一大片四月的麦田。
面对孩子的忧郁与爱人的笑容。
面对最自由的欢乐与最隐秘的悲哀。
面对伊人的身影与暴力的声音。
以殷红的心血,点燃灯火;在旷野,在林中,在绝望升起的地方。
诗人的反叛永远是孤独的。
诗人的反叛永远是失败的。
但诗人总是要反叛。
这就是诗人的命运。
这就是诗人的荣名所在。
诗人不能推翻什么,那不是孤独的灵魂的事业。
诗人是抗拒者。
诗人抗拒遗忘。
诗人的力量来自梦,诗人的武器只有梦。
当梦醒来的时候,诗人也便醒来。
诗人是梦的播种者。
在大地,在星空,在匆忙的人群中,诗人发现了梦生长的地方。
梦是水,梦是火,梦是泥土中生殖的力量。
梦是灵魂之雾中偶然可见的金属之光。
行走荒原,所有的人都携带着自己的梦。只有诗人的梦,拥有更多的羽翼。
诗人以梦的羽翼拍击风车的边缘。当风车打起哈欠的时候,诗人的羽翼早已飞向星空。
梦过之梦是飘渺的,但他揭示丑陋,点缀荒凉。
梦过之过,是更真实地经过。
时间无情地流逝着,只有带着梦的行走才能留下浅浅的痕迹。
这是白天鹅在蓝天上飞过的痕迹。
这是一只孤独的骆驼在沙漠上穿行时留下的痕迹。
这是一只萤火虫在黄昏时的草丛中飞过时留下的痕迹。
这是一只鸟儿的歌声在仲春的空气中飘过时留下的痕迹。
当时间试图消灭一切的时候,梦便变得珍贵起来。
没有人能留住时间,但他能留住梦。
前一篇:壮烈的美——《生命》赏析
后一篇:语文是人生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