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结合点上做文章——1997年高考作文述评

(2007-06-02 13:13:11)
分类: 写作漫议
    1997年的高考作文仍是给材料作文。与上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材料不是图画,而是三则文字材料,要求考生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写一大一小两篇作文。小作文要求根据“材料1”来写,内容是描写背同学上学的情景,字数为200字左右;大作文则要求根据“材料2”和“材料3”,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字数不少于600字。
 

    从考后的反应来看,1997年的高考作文命题,获得了普遍的好评。不少人认为,今年作文题的好处是:一,能够较好地考查考生的多种能力。小作文是描写行动,但需要考生根据给定的材料创设情境,这就涉及到联想和想象能力,同时在描写中也需要适当的叙述,因而通过小作文,这些能力都可以得到考查。大作文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和抽象论述的能力,这对于高中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二,命题材料中渗透着时代气息,显示了一定的思想性,也便于考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这一点其实无需多说。是乐于助人,还是“悄悄走开”,这个问题确实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实际上它是人们常常谈到的话题,和中学生的生活也有密切的关系,因而考生面对这样的题不会无话可说。当然,对作文命题的这一特点,也有的老师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老师认为,高考作文命题应回避时政热点问题,但1997年的考题实际上违背了这个原则,因为“助人为乐”与“悄悄走开”的问题,虽然不是时政热点,但却是一种“道德教化”的热点,其实质是“次政治热点”或“准政治热点”,这种内容的命题固然做到了考生人人有话说,但却使真正优秀的考生难于发挥出自己的水平。这种看法当然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命题完全与时代不相关涉,不也同样会影响一部分热爱生活、关心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实问题的考生发挥水平吗?因而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只从一个角度去看。三,1997年的高考作文材料,和往年相比,有所变化。1983年、1987年、1990年、1992年、1995年的作文试题,都是仅提供一则材料,要求多题多体作文。这种方式有一个弊端,就是在几道题之间相互贯通,考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前面的一部分写不好,而影响后面的题目。这对全面衡量和考查考生的多种能力是非常不利的。1997年三材两文,互不制约,不会相互影响。不仅如此,考生在写大作文时,还可以适当地运用“材料1”所提供的事例,这对丰富文章内容、启发思维也是非常有益的。

 

    如果将1997年的高考作文题与1996年的题目做一比较,也可以发现,1997年的作文题是较为切合学生实际的:其一,1997年的材料,来源于中学生的实际生活,对中学生来说,没有陌生感。1996年的两幅漫画,虽然也来源于生活,但它们是社会生活方面的,有的考生对医院、做手术这些具体的环境和事件不太了解,因而严重影响了对漫画内容的掌握。再加上漫画本身又是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对很多欣赏水平不够高的考生来说,分析鉴赏就比较困难了。其二,根据漫画写评论,多少有些脱离中学语文教学实际。其三,1996年小作文考查的是学生的一种单一的说明能力,1997年的小作文则考查了几种能力,这更符合中学作文教学的要求。

 

    那么,1997年的高考作文该怎么写呢?首先要弄清楚的是,这样的题目要检测什么?由两则材料来提炼主题,实际上,不是让考生进行简单的就事论事,而是要测试考生对问题的思辨能力。因为这两则材料实际上揭示了一系列内在的矛盾。一方面希望别人乐于助人,另一方面对自己却顾及私利,乐于助人成了一种理想的道德境界,但却不愿意用自己的行动去实践这种境界,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情况呢?当然和社会现实有关,和人们的生活经历有关。对人对己不统一,理想与行动不统一,知与行不统一,这里明显地体现了一种双重的道德标准。弄清了这一点,就能从高于两则材料的视角去把握材料,提炼出自己的论题,文章就会有深度,就能够成功。通过这样的两则材料,不仅可以提炼出社会性的论题,还可以提炼出哲理性的论题,这就需要更高的思辨能力。如北京一位考生,提炼出了《谈道义》这样的论题,文章从道义上谈“乐于助人”,通过道义与法律的比较,阐述了道义对人们精神的深远影响,揭示了“乐于助人”这种品质的可贵,文章达到了一定的深度,“材料2”和“材料3”的结合也很自然,因而文章受到阅卷老师的共同赞赏。就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写道:“这就是道义:可以带给你幸福,那是心灵的欢悦;也可以带给你惩罚,那是内心深处的痛苦。”“道义,可以把我们铸成一个大写的‘人’字!”这样的语句,足可以表明,考生的论题,已进入哲理境界。这是成功的考试作文的范例。

 

    在写这篇作文时,如果不能从两则材料的结合点上提炼论题,而就“材料2”和“材料3”分别加以论说,或就两则材料中的一则来立意,那就犯了审题不准的毛病。有的考生甚至只从“材料1”出发,丝毫未提及“材料2”和“材料3”,或者干脆三则材料都未提及,只是在那里自说自话,那就是严重的偏题离题。当然,审题立意是关键的第一步,但不是全部。即使提炼出的论题是正确的,如果在论述上不能深入进去,只是浮光掠影地说几句套话,那也是失败之作。有的考生在把两个材料复述一遍之后,丝毫不加分析,就急切地联系社会实际,用一些人所共知的事例来补充两则材料,或者用发生在自己班里的一些事例来作为论据,进行繁冗的陈述,企图以此来代替分析论证,这恰恰表明其分析能力低下,没有阐述义理的能力。立意要高远,视野要开阔,论述要有条理,有深度,所引论据要力求有新鲜感,这是写好这样的作文的必要条件。

 

    总的看来,1997年的高考大作文题,可以说是既不使考生感到意外,但也不是轻易就能写好,难易分寸是比较适当的。至于考生究竟写得怎么样,我们也不能简单地从一部分遴选出来的作文下判断。这里有一份材料,可以供我们参考。这份材料来自王道信先生的《一个施展写作思维才华的广阔天地》一文,文章刊登在1997年第11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王道信先生参加了1997年的高考阅卷工作,并承担撰写《江西省1997年高考语文试卷分析》的任务。从江西省全省11万份试卷中随机抽样300份,调查结果显示:“在300份抽样试卷中,今年高考大作文,能正确理解‘材料2’和‘材料3’所反映的青少年学生的社会心态,并有机地结合起来分析,提炼出一个观点加以论证的试卷有45份,占抽样总数的15%;对‘材料2’、‘材料3’所提供的某些信息有所忽略,因而对其反映的青少年的社会心态理解有偏差,但尚能结合起来思考的试卷有157份,占抽样总数的52%;只引述两则材料,然后割裂开来分别论述,或只引述论证一则材料的试卷有85份,占抽样总数的28%;不引述材料,偏离题意议论,或另设议题议论的有13份,占抽样总数的4%。”以上统计数字虽然是江西省的抽样调查,但对我们了解全国各地考生的高考作文情况,也会有所帮助。从这个材料可以看出,能否写好1997年的高考大作文,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找准“材料2”和“材料3”的结合点。有32%的考生不能把两则材料结合起来思考(包括不引述材料、偏题离题者),这个比例并不算小。这些考生掌握题目的能力很低,足以说明其分析判断能力很差,这一点应该引起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思维能力如果得不到提高,作文能力是不可能有很大的提高的。

 

    大作文的情况如此,小作文同样值得注意。虽然今年小作文的形式仍是历年来考过多次的情境作文,形式上并无出人意料之外,但具体要求与以往不同。今年的小作文写作重点是行动描写,而不是肖像、心理、对话或景物描写。这种行动描写,也是有限制条件的,那就是“材料1”所提供的条件:小新背双腿瘫痪的小牧到1公里外的学校上学,而且已经背了6年1000多个日子。面对这样的题目,考生首先应由给定的条件,进行合理的想像,从而设置出符合生活常理的情境;再就是抓住“行动”二字,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自己要背一个瘫痪的同学上学,会怎样去背,会有怎样的细节,途中会遇到些什么困难,自己又会怎样去克服。只要想好了这些,也就知道该怎样去描写了。还有一点,也要特别注意,那就是在题目中“注意①”所特别讲到的,要“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也就是说,这里的行动描写不是单纯的动作描写,而是富有思想内涵的、主动积极的行动,通过行动描写,要能有力地表现出小新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这就要求考生在描写行动时同时要通过行动表现小新的心理活动。成功的小作文,是在三个方面都做得比较好的:一是行动描写具体生动,语言准确流畅;二是情境设置合理,能够为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提供合理的环境和氛围;三是行动描写、情境设置和表现思想品质这三者达到了有机的融合,自然天成,生动感人。失败的小作文,也大多是在这三个方面出了毛病:一是不能按要求来写,抓不住“行动描写”这一重点。有的考生的小作文只是叙述了背“小牧”上学的过程,缺乏具体的细节细写;还有的考生太多地进行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偏偏行动描写却一笔带过。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审题不细,没有真正理解题目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由于考生分不清细节描写和情节叙述,没弄清这个题目所要求的是用细节去表现行动,而不是用叙述去说出情节。另一方面的问题,是出在情境设置上,有的考生情境设置完全背离材料,也有悖于生活常理,这当然也是违背题意的。还有的文章,虽然描写了行动,情境设置也算合理,但在描写过程中,没有融入人物的思想感情,只是成了一种简单生硬的行动描写,这样的文章,当然也不能算是成功之作。

 

    总的看来,1997年小作文试题虽然要求明确,内容也没有脱离中学生的生活实际,但写得很好的小作文并不多。这至少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学阶段的作文训练,还是要从基本功抓起,只有扎扎实实地提高学生的各种表达能力,才能真正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应付自如。

 

    1997年上海卷高考作文试题也有所变化。大作文题为《我看课外阅读》,采用了给材料、定论题、限文体的命题形式,实际上对考生的议论范围是一种规定,这和近几年上海卷一直采取的单纯作文命题的形式相比,当然是一种突破。从“机遇”、“父辈”到“责任”、“我的财富”,这种单纯的命题作文形式沿用了好几年,1997年改变命题形式,相信会对上海的作文训练形式产生一定的影响。由调查材料入手,通过分析思考,提炼出自己的观点,从而围绕自己的观点,展开议论,这道作文试题,检测的正是考生的分析、提炼和阐述自己的思考所得的能力——也即一种综合的抽象思维能力,就这一点来说,上海卷的大作文题与全国卷的大作文题有相同之处,实际上都是在检测考生的语文素质。素质差的考生,面对这样的考题,都会有一种抓不住要点的感觉。上海卷大作文的另一个特点,是考题内容有意识地针对当前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课外阅读,促使考生对应试教育进行反思,这也可以看成是呼唤素质教育的一种方式。

 

    上海卷的小作文仍沿用往年思路,设计思想并没有大的突破。不过就主导思想来说,今年的小作文题明显具有更加强烈的社会生活色彩,要求考生推荐一部电影(电视剧或戏剧作品),实际上就是要看考生是不是关注课堂之外的文化生活,是不是能把语文学习和社会文化生活结合起来。据有关文章报道,考生推荐的影视作品形式多样,中国的外国的都有,数量达200部左右,这说明上海考生的视野总的来说还是相当开阔的。

 

    本卷所选的高考作文,除了在“分等例析”中列举出来的比较差的作文以便对比分析外,其余绝大部分为优秀作文,这些作文足以显示1997年全国高考作文的最高水平。全国各地阅卷教师和优秀教师对这些高考作文的认真评析,使读者更容易掌握这些作文的优点和缺陷,这对提高读者的作文水平当然是大有裨益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