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书,是技术操作的结果;有的书,是材料堆砌的结果;而真正的好书,则是从血脉中流淌出来的生命之精华,是作者精神世界的赤裸裸的显现。灯下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我心中涌起的就是这种感觉。
说及文化,这题目可谓大矣。说到中国文化,更是源远流长,既深且广。纵然是千言万语,也难于尽道其详。但收在这本书里的文章,并不是抽象的议论。而是作者在中国文化的网结上,苦苦寻觅、感悟、冥想与思索后写出的散文。文化,在这本书里,不是议论,而是一种精神的默契与参与,是跨越历史与时代的神会,是生命的投入与再现。
所以能如此,是因为作者对中国文化有深沉的爱。这爱,在《道士塔》中化为一个“恨”字:“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
“我好恨!”
——作者如是说,因为不恨不行。那个无知而又无耻的王道士,把一批又一批中国文化的无价之宝,拱手送给了外国人(所谓的“卖”,那是怎样一种“卖”!),因为不恨不行,那些没有送走的,又被中国的封建官僚们大量糟践;因为不恨不行,一个今天的文人,对历史上的这种无耻行径已经无能为力。但这一切,又怎一个“恨”字了得,恨越深,爱便越切!
谈莫高窟,谈阳关,谈柳宗元,谈寂寞天柱山,风雨天一阁,甚至谈“废墟”,因为“废墟是毁灭,是葬送,是诀别,是选择。”在这许多文化的网点上,作者的心确实是“苦”的。是的,中国文化,有太多的苍凉与不幸,有太多的屈辱与悲欢,时至今日,这屈辱与悲欢并未彻底完结。《家住龙华》,写出了多么深切的感情,深痛的悲哀。苦,这似乎是中国文化的必然的命运,我们背负着如此古老的历史的重负。而我们又要在荆棘丛生的道路上开拓前进,怎么能够轻松自如?也许正因为如此,作者才说:“我为追回自身的青春活力而出游,而一落笔却比过去写的任何文章都显得苍老。”面对着这样沧桑满目的主题,又怎能保持青春的华彩?
作者对文化环境与文化氛围,具有独特而又强烈的感受力。在这里,不仅有文化的苍凉,也有生命的苍凉,看看那山村“信客”的一生,背负着多少沉重与艰难,他的生活,他的职业,确确实实也是一种“文化”,文化,原本不就是一种标志着一定的文明程度的生活方式吗?书中对上海人进行精神剖析的《上海人》,就更是一种入木三分的文化剖析了。
从文化的视角审视古往今来的一切,很容易发现一种独特的美,我们常常会伴随着作者的艺术感受进入一种幽美的氛围。美,在这里是自然的,是理性的思索与精神的感悟相契合的结果,当作者的情思纵横于天地之间,在历史、自然、人类、艺术这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上,融合了一个当代中国文人独有的相通相谐的精神领悟,这一切就不再陌生,而成了一种可以把握的美,一个重构的独特世界。
文化的历史,是文明的血脉。作者的行程仍在继续,在文明的血脉上寻访,精神的感悟渗透进主体的血脉,涌流而出,这就是《文化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