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社饭”喷喷香

(2023-02-25 09:15:50)

“社饭 ”喷喷香


 中国民间的“社节”是祭祀土地神和祖先的传统节日,分春社和秋社,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戌日举行, 戌日属土,这天是祭祀土地菩萨的日子,人们以此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民间习惯称为“过社”、“拦社”等。社节期间,还要举行庆祝活动,鲁迅先生的文章“社戏”就描写得淋漓尽致。

 在春社节吃“社饭”自古有之,“社饭”是祭祀社稷的专用食品。虽然各地都做社饭,但是风味不同。这种淳朴的乡风民情,一代代延续。唐代王驾 《社日》诗将社节的场景描绘得淋漓尽致:

“鹅湖山下稻粱肥,

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

家家扶得醉人归。”

                                   “社饭”喷喷香

 小时候,我们家乡贵州省松桃县每年的“春社节”都要吃“社饭”。家乡的“社饭”是将糯米、粳米、野葱(“野韭菜”)、地米菜、腊肉丁以适当的比例搭配,经过煮、蒸等程序做成的。做“社饭”时,整个大屋里都缭绕着令人垂涎的香气。吃“社饭”时,菜肴是自家做的各种泡菜、咸菜、豆豉、豆腐乳等,搭配起来,味道绝佳。

                                 “社饭”喷喷香

  1971年春,我在兴山县峡口公社双坪大队劳动锻炼时,被临时抽到大队学校代课,春季开学后,学校组织师生吃“忆苦饭”。中饭时刻,师生在操场上端碗列队,炊事员给每人舀了一大勺蒿子包谷饭(由于需要采集大量的蒿子,老的嫩的都混在一起),师生为了咽下这“忆苦饭”,脖子都哽得长长的,好不容易才吃下去。

“社饭”喷喷香

从小,我就经常与遍布野外的蒿类植物打交道,一提起蒿子,就想到它那抹不掉的绿色浆液,令人兴奋的浓烈气味。 很多老人都知道,蒿子有防病治病的功效,用蒿子熬水给孩子洗澡,洗澡前先让孩子喝一小碗蒿子水,他们说,这样可以同时驱逐内毒与外毒。

 退休以后,我经常在老伴面前念叨家乡的“社饭”,老伴不以为然地说,什么时候碰到嫩蒿子,我来做一顿宜昌风味的“社饭”。这不禁使我想起在兴山农村吃过的“蒿子餐”,对宜昌风味的“社饭”心存疑虑。

 有一次,我们与几个邻居相约到宜昌市江南艾家镇去春游,走到一条小溪的上游,小溪两边的山坡上长了很多蒿类植物,老伴高兴地说,里面有很多能吃的嫩蒿子!她马上动手采起来。我发现周围还有野韭菜,地米菜,也动手采集起来。

                                     “社饭”喷喷香

                                           “社饭”喷喷香

 第二天,老伴就开始做宜昌风味的“社饭”了。老伴把蒿子、野韭菜、地米菜洗净剁碎,再将腊肉丁、粳米、玉米面、泡过的糯米以适当的比例搭配,放在锅里煮、蒸。饭熟后,一揭开盖子,香气扑面而来,我们同样用自己做的泡菜和咸菜下饭。多少年没有吃过这种香喷喷的“社饭”了,边吃边回味家乡的社饭,确实是各有风味!宜昌风味的“社饭”比贵州家乡的“社饭”多了蒿子和玉米面两种食材,味道更浓郁一些。

                                      “社饭”喷喷香

 中国几千年的端午习俗,早已将艾蒿上升为“神草”,其保健及医疗功能尽人皆知。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青蒿素”荣获生物学或医学诺贝尔奖,使国人更加关注蒿类植物。但愿能将我国的“社节文化”发扬传承,保护自然生态,使蒿类和其他的野菜繁茂生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绿色童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