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堕民的消失》
4.
万山探宝
父母在白水河镇的304冶金地质勘探队工作两年左右,大约在1955年,又调到贵州省铜仁地区(铜仁市)玉屏县万山镇的601冶金地质勘探队。我的家乡松桃县也属于铜仁地区,不久,母亲将家乡的弟弟接来,五姊妹都成了地质队的儿女。
在这里,我第一次看到地质队员用的“电石灯”:一个铁壶里放了一些像白石灰一样的“电石”,放些水,盖上盖子,从铁壶的细咀里就冒气,用火柴在铁壶咀一点,旺旺的火苗就持续不断地燃烧。上高中学了化学后,才知道燃烧的气体叫乙炔。
601地质队初创阶段,就在城外的一大片空地上安营扎寨,我们和职工都住大工棚里的一溜通铺。早晨,地质队员提着矿锤、矿灯悄悄出门;晚上,带着疲惫而满足的面容进门。后来,地质队逐渐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办公区、生活区、宿舍区、大礼堂。
玉屏县的盛产朱砂(制造水银的汞矿)、水晶石。已经开采了数百年,是驰名中外的“中国汞都”。
朱砂嵌在矿石里面,晶莹剔透、鲜艳殷红,象宝石一样;有的矿石中,汞矿和水晶石互相夹杂。我们经常捡到从运矿车上掉下来的朱砂矿石。地质队员还经常带回一些水晶石送给我们玩。在透明的水晶上面又生出一丛丛小水晶,光线折射,交相辉映,让人爱不释手。可是,矿石捡多了也就见怪不怪,又没有地方放,只好随检随扔。


在地质队里,人们经常唱《勘探队员之歌》,歌声是那样的嘹亮而充满自信。地质队的孩子们从小就听会了这首歌,这首歌在我的心中激荡了一生,经常鼓舞我去探索凶险,征服困难。写到这里,这首歌又喷涌而出: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
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
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
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
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丰富的宝藏。
是那天上的星,为我们点上了明灯。
是那林中的鸟,为我们报告了黎明。
…………
是那条条的河,汇成了波涛的大海,
把我们无穷的智慧,献给了祖国人民。
…………
当时的万山镇地势较高,有城墙和高大的城门。城墙内是繁华的街市。一出城门,是一段长长的缓坡,冬天是良好的滑雪道。离万山城数里开外,早已建起了规模庞大的汞矿生产区、生活区和子弟学校。
我和哥哥都在离家数里远的汞矿子弟小学上学。初次上学,正逢隆冬季节,白雪皑皑、冰天雪地,我们就跟着上学的孩子们走。走到一处有数十米高的悬坎处,路上的冰雪很滑,我估计要是自己走过去,很可能会滑下悬坎,便伏在地上,准备爬过去。这时,来了一个大个子学生,用手把我一夹,就抱过了这道险关,至今仍记得他那高大的身躯,平淡的眼神,行善事而若无其事的样子。
汞矿子弟小学有本矿的子女、勘探队的子女、当地居民的子女。当地居民的子女对我们相当好,冬天,他们都带着小火笼上学,还带上几块糍粑,同桌的同学让我烤手,又将糍粑烤熟了给我吃。
学校的班级多,少先队活动很正规,定期开展多种多样的队日活动。在这里,我从三下读到四上,终于加入了盼望已久的少先队,戴上了鲜艳的红领巾。
第二年的冬天,我看见别的孩子们在公路上滑雪,玩得很痛快,自己也找来两块青竹板,在火上一边烤一边将前头弯曲,做成一对简易的滑雪板。再找来两根细竹竿,就在公路上痛痛快快地滑起来,一次可以滑好几里路远。
玉屏县的箫笛早就名扬海内外,1913年在英国伦敦国际工艺品展览会上,获得银奖;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太平洋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万山汞矿经过了数百年的开采,现已枯竭,留下了中国独有的地下长城——全长970多公里的汞矿坑道,纵横交错,千姿百态,成了独特而宝贵的旅游资源。
万山镇现已脱离玉屏县,单独成立了县级建制的“万山特区”。
1956年,父母又调到了位于重庆市的冶金干部学校工作,我们又到了重庆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