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堕民的消失》31、(1)高处不胜寒

(2022-04-10 17:00:08)

《堕民的消失》

31.(1)高处不胜寒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19718月底,县农业学大寨展览的领导派我们几个大学生去宜昌市参加宜昌地区农业学大寨展览的筹备工作,第二天就要出发。头天,在县政府食堂吃晚饭时,教育局管人事的干部朱源炎通知我,我已被分配到兴山县榛子区中学任教。我只好放弃了去宜昌办展览的机会,去榛子区中学报到。其他几个人还是去了宜昌。宜昌的工作完成后,又有六人分配到榛子区工作:方才勤、甘发贵分到位于老佛寺的一所戴有初中帽子的小学;张瑞华、李湘忠分到榛子区中学;唐幅文、周敦业分到五七中学。

  第二天早上,我坐上班车,从海拔百米左右的县城出发。汽车象牛一样喘着粗气,沿着望不到顶的大山盘旋而上。开上了一座山顶,又面对一座更高的山。地势在不断地升高,气温与气压都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耳朵逐渐失去了听觉,过了很久才恢复。颠簸了大半天,终于到了榛子区区政府的所在地——张官店。

《堕民的消失》31、(1)高处不胜寒

 榛子区是一个高山区,海拔一千二百多米,与神农架林区及襄阳地区的保康县接壤。站在这里看山(准确地说是看山尖),就像丘陵地带一样,天低林密,凉风飕飕。环顾四周,静颐无声,恍若上了天,苏东坡的词句不由得涌上了心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在县城时,还有夏日的余威,穿衬衣也冒汗。到了榛子,穿衬衣就觉得凉飕飕地,真是“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宋.陆游)”。

从区公所沿着一条沟渠绕山走一华里左右,才到了隐于两山之间山谷中的榛子中学。当时,榛子中学只有两栋干打垒的平房,孤零零地躺在山洼里,附近没有人户,一条小溪从临近的山林里流出,低吟着穿过学校。在这里,一年四季都可以盖大棉被。即使在夏天,也只能在中午享受两三个小时的阳光。难怪这里的地名叫“混沌沟”,我真惊讶,在这荒蛮之地,还有能人早就命出如此恰如其分的地名。

《堕民的消失》31、(1)高处不胜寒

 我刚到榛子中学时,原来的校长才调到县城电影院当领导,学校的工作由陈老师负责。陈老师是榛子区公坪村人,患有高山心脏病,经常嘴唇发紫。他见我工作勤勉,就常常委托我代表学校到区里开会。当时尚在文革时期,会议很频繁。不久,陈老师病重要回家休息,就委托我负责学校的日常工作。按照惯例,学校老师每天早上都要集中学习毛主席语录,然后布置一天的工作,除了教学以外,还有各种劳动任务。我在学校负责一个多星期后,区里成立了派往农村的工作组,宣布我为工作队员,过几天就要下乡。此时,新上任的胡校长(枝江县江口镇人)到了,他到区里汇报情况后,通知我不再参加工作队了。

 在这里,一日三餐吃的主食都是“火炕子面”(此地只产苞谷,缺乏阳光晒干,只好用柴火烘干后磨成粉),扒到嘴里一股烟熏味,象沙粒一样满嘴跑,就是不往喉咙里钻。因为寒冷,这里一年只长一季鲜菜,大部分时间吃的是往年晒的干萝卜菜,干萝卜菜与黄豆磨的浆混合在一起煮,叫“懒豆花”,顿顿都是这个菜。有些没切断的干萝卜菜一半吞到喉咙里,还有一半在嘴外,只好扯出来重新咀嚼。吃饭时,就端着碗在操场上兜圈子,将维持生命的食物一点一点塞进喉咙。有一个教外语的老师,也是宜昌市的人,是1970年和我一批分配到兴山县的八个人之一。他戴副近视眼镜,经常胡子拉茬地不修边幅,每顿饭后,胡子丛中都要点缀一些苞谷粉,一天三顿饭积累下来,他的胡子便黄黑夹杂,,惹得不少学生偷偷笑他,还在背后给他取了一个外号——“面饭”。

 《堕民的消失》31、(1)高处不胜寒

   当时,与我同住一间房的老师是广州人,已经三十几岁了。听别人说,他曾经在华中师范学院当过助教,1959年因故下放到兴山一中教书,1969年又下放到榛子中学教书。有一段时间他患了肝炎,就在学校里休病假,在学校旁种了很多中药材,自己给自己看病,他也是每天端着难以下咽的饭,在药园边转悠边吃。

    文革后期,学制被缩短,初、高中各两年。该校的最大容量是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四个班,由于山大人稀,绝大部分学生都是住宿生,学生全部到校后,也没有多少人气。尤其是周末,学生一走,寂寞、孤单如影随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30.人性难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